年初以来,DeepSeek的问世引发了一轮中国科技股的上涨热潮。尽管美国近期出台的关税政策持续搅乱全球金融市场,但外资机构认为,在多重优势支撑下,中国股市仍具有明显韧性,科技、消费等领域增长潜力依旧。
国内政策方面,2025年国家卫健委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并在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制定个性化营养、运动干预方案中的应用,共同推进体重管理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在“AI+垂直应用”引发的科技浪潮和“体重管理”带来的政策红利双重背景下,国内运动科技公司Keep 正在改写自己的估值叙事。
战略性亏损:短期阵痛与长期价值的权衡
3月28日,Keep发布2024年度业绩报告,截至2024年12月31日,Keep 总营收20.66亿元人民币,调整后净亏损(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4.69亿元,同比亏幅有所扩大。财报指出,公司计划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全面的健身数据基础设施,来推动 Keep在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内的发展。
2024年,Keep总营收20.66亿元,同比小幅下滑3.4%。其中,自有品牌运动产品收入9.54亿元,同比增长0.8%,智能硬件表现亮眼,首款智能手表“KeepWatch Pilot1”上市4个月销量突破1.2万台;线上会员订阅收入表现稳健,ARPPU(每用户平均收入)维持在5.8元,会员渗透率10.6%,用户粘性保持稳定。
从收入结构可以看出,Keep正从“工具型App”向“软硬一体化的运动生态”的转型决心。业内分析师认为,硬件业务的增长不仅能提升毛利率,还能增强用户留存,为AI服务提供落地场景。
盈亏方面,财报显示,2024年,Keep调整后净亏损(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为4.69亿元,同比有所扩大。亏损扩大主要原因是,为夯实长期竞争力,公司持续投入资源于新的战略业务及技术革新计划。其中,研发投入4.39亿元,主要用于人工智能相关应用程序的开发投入,包括海外AI健身应用(如FitPulse、CalCut)及最新发布的运动健康垂直模型Kinetic.ai的研发及AI教练“卡卡”的落地。
这种发展模式与很多互联网品牌的扩张策略类似——通过战略性投入抢占市场,再通过技术降本增效实现盈利。Keep管理层预计,2025年将实现盈亏平衡,关键在于AI能否如期提升运营效率。
商业模式跃迁:AI正在改变Keep的估值逻辑
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底,Keep拥有超过4亿注册用户和1亿年度活跃用户,用户全年在平台上生成的运动记录数超过14亿条,截至2024年底,Keep 平台连接了超过2,200万台智能设备,覆盖Keep自有智能设备以及苹果、小米、华为、佳明、高驰等行业主流智能穿戴厂商。
Keep 创立十年,从内容驱动型工具发展成为融合了内容、用户、数据和设备的全方位健身生态,并积累了丰富的结构化运动数据,这些数据资产在运动健康领域具备稀缺性,并构成了Keep 发力AI的竞争壁垒。参考在线语言学习平台多邻国,其凭借AI个性化学习方案,付费转化率提升300%,市值在2023-2024年间增长170%。
DeepSeek开源生态激活了全产业链价值,尤其是下游垂直领域应用通过AI赋能打开了全新商业模式,Keep一方面受益于这波科技股行情的积极影响,加速AI本地化部署和落地,另一方面Keep作为运动科技板块的领跑者,通过打造行业首款运动健康垂直领域专属模型Kinetic.ai,重构健身产业,激活“AI+运动”生态。
在运动科技行业,数据与AI的结合正催生新一轮范式转移。Keep 创始人王宁在Keep 2024年度业绩电话会议中提到,Keep的AI战略举措着眼于推动增长范式跃迁,从内容驱动模式向数据驱动模式转变,让在线健身从推荐走向生成,持续引领运动科技行业的技术变革和智能化发展。
外界分析认为,Keep AI 通过自身商业模式的转变,为商业价值的提升开辟了新的空间。一方面,Keep AI 能够拓宽更多品类和新的用户群体。通过 AI 技术,Keep 可以深入挖掘用户需求,开发出更多符合不同用户需求的运动产品和服务。例如,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运动水平的用户,提供定制化的运动课程和产品。另一方面,AI 服务溢价带来了新的增值空间。用户愿意为更加个性化、高效的 AI 运动服务支付更高的费用,这为 Keep 带来了新的收入增长点。
但同时也应注意到,AI战略竞争激烈,尽管前景广阔,Keep仍需应对一些关键变量的不确定性,比如AI教练的实用性和用户体验待验证,AI能否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助力企业解决盈利问题等。AI产品带来的用户增长和商业化进展,仍是投资者密切关注的核心问题,也影响着其长期价值的评估。
来源: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