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熊猫家园·大熊猫文化创意大赛”入围终评的210件作品正在通过网络投票的方式,角逐出“最佳人气作品”奖项。在这场以熊猫为媒介的艺术浪潮中,一件入围“最佳雕塑作品”的纸雕作品《素境·憩》质感十分特别。其创作者成都朱成石刻艺术博物馆副馆长、媒介艺术家朱明向记者分享了作品背后的创作故事与理念。
“雕塑家朱成先生曾提出‘中国通过维纳斯认知西方美,西方通过熊猫认识中国’的理念,这揭示了文化互鉴中的‘关系美学’——这正是我创作的核心灵感。”朱明告诉记者,这件高达1.7米、以轻质黏土为基底、纸浆塑形的作品,试图以熊猫为媒介,锚定自然与科技、虚拟与现实、远古与未来间的辩证对话。
仔细观察作品不难发现,其表面的粗粝肌理与轻盈质感形成强烈反差,朱明刻意保留了手工塑形时的褶皱与裂痕:“AI生成的艺术追求完美无瑕,却消解了手工创作中的意外性与物质触感。”《素境·憩》的创作耗时四周,过程充满对工业均质化的“抵抗”。
朱明回忆道:“作为土生土长的成都人,我此前刻意回避熊猫主题创作,因其难度已非形象创新,而在于探索它为什么是这样?它如何被生成?它与时代背景的关系?”为此,他选择以纸为媒,通过“手”的思考重构熊猫的触觉维度。
“纸的不确定性成就了偶然的美感,而它的临时性则隐喻自然的易逝性。”朱明强调,这种材料选择是对AI“平滑化审美”的刻意背离——工业材料追求标准与效率,而纸的日常属性更贴近“自然哲学”。
“自然以万物为师,机器以人性为镜。人类驯服火种时学会敬畏,驾驭代码时亦需清醒——前者教会我们与不可抗力共生,后者警示:创造者的傲慢终将反噬其造物。”朱明的艺术理念在《素境·憩》中具象化为矛盾的美学表达:粗犷的肌理下包裹着纯净的形态,静态的雕塑中暗涌着动态的生命力。正如朱明所言:“艺术可以成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桥梁,模糊二者的界限。”
“在熊猫形象这一经典母题的创作中,我试图通过‘差异化重构’激活其当代生命力——这种差异未必体现为外在形式的颠覆,更多是内在叙事逻辑的转化。”以“人机交互”议题嵌入熊猫造型语言,朱明试图在传统与未来的夹缝中开辟新的表达路径。
“每位参赛者都开启了‘对话性的创作实验’。我期待看到更多有趣和更具想象力的大熊猫作品——它们不必完美,但必须真实。”朱明说道。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王茹懿 图片 受访者 编辑 曾雪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