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知识网 中意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用知识 »

AI如何塑造工业未来?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刘静

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是国资央企发挥功能使命,抢抓战略机遇,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在新华书店(总店)举行了以“AI赋能新型工业化:探索工业发展的未来路径”为主题的小新书院世界读书日特别活动。

人工智能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途径。当前,人工智能已经从大语言模型发展到多模态大模型,并进一步向具身智能的方向演进,其革命性影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刘尚希表示,当下,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超越了工业化的逻辑。在工业化时代,所有权是排他性所有权,可以称之为绝对所有权。“数据在使用中具有非竞争性、非排斥性,而且,数据的使用是越用越多的,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数据,具有很强的渗透性,会渗透到传统的生产要素中,也会渗透到各行各业。”他认为,应该充分认识数字化、数字革命给人类生存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是几个行业,而是全方位的影响。

面对人工智能的革命性影响,中国应如何应对?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黄群慧认为应把握两个重点。一是人工智能的基础设施建设。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来看,算力是大国博弈的关键。“‘十五五’期间,我们要考虑如何把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算力布局结合起来。”在黄群慧看来,我国发展人工智能的第二个重点是“智能母工厂”。企业在国内保留智能母工厂,将先进制造、工艺、工序、人才培养、核心研发等重要的能力都放在智能母工厂,然后企业可以通过复制智能母工厂的形式走向世界各地。

2024年1月,国家数据局等部委联合印发《“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旨在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兼职教授张闯表示,过去20年我们只是刚刚拉开了信息社会的帷幕。信息社会的本质是产生了大量的数据,甚至把我们的世界重新用数据进行了刻画,但真正的未来是基于数据的人工智能。“数据要素的开发利用,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土壤。”张闯说。

中国移动集团首席专家孙滔表示,在未来的6G时代,智能体将成为关键应用,智能终端、无人机、智能车、协作机器人等都将成为具有自主能力的实体。“未来这种智能体的数量会非常多,甚至能超过人的数量。”孙滔说,未来的智能体世界将催生信息通信服务产生三大变化:一是服务对象的重新定义,不再是碳基的人,而是硅基的人工智能;二是新的交互范式,智能体之间的通信是主动发起的,不需要人来做通信的连接;三是智能体之间的沟通需要数据、算力来完成,这就需要信息和网络的基础设施继续演进。

央企是国家工业化的重要力量,在人工智能时代,央企承担着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使命,那么,如何实现人工智能应用的真正落地?

刘尚希指出,在经验研究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大大提高了效率。过去新材料研发需在物理世界不断试错,费时费力,如今大模型可快速筛选几十万种原材料进行匹配,几分钟就能完成过去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工作。汽车设计也如此,传统方式需在物理空间实验后才能投产,现在借助虚拟制造,从设计到制造时间大幅缩短,成本显著降低。

张闯认为,关键是找到核心的应用场景。“有一个提法叫原生人工智能,意思是人工智能的推理能力是随时可以被调用的,比如生产流程的优化、生产节拍的顺序问题,需要大量的人工智能优化技术,辅助解决人类解决不了的问题。”比如,C919作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线客机,其制造涉及全球数百家供应商,从航电系统到发动机,从机身材料到零部件加工,每个环节都需要精密配合。人工智能在大飞机的生产过程和供应链管理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刘向东强调,现在人工智能最大的作用还是传统制造业的改造和提升。“把传统制造业生产制造能力、制造质量、整体控制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是目前人工智能真正能够很快实现的。”

2024年,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联合新华网、云听APP、喜马拉雅APP、机械工业出版社共同推出了《国家工业密码》——有声故事网络互动传播活动,获评中央网信办“2024中国正能量十佳网络精品”。同名图书《国家工业密码》由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工作局、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联合编著,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发行。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知识网 » AI如何塑造工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