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知识网 中意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用知识 »

带着AI下乡

本报记者 骆倩雯

顺应时代需求,把更多的科技助农志愿服务带到乡土深处,带向国际社会。

盖时霖

中国农业大学学生

“中国农业大学是一所了不起的学校,你们的中非科技小院为我们带来了很棒的技术和人才!”一位埃塞俄比亚来宾冲着盖时霖竖起大拇指,脸上笑容灿烂。

这一幕发生在2023年举办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盖时霖作为志愿者服务各国来宾。1999年出生的他虽然当时只有24岁,但志愿服务已长达11年。

那天起,盖时霖开始思考:在“一带一路”的宏伟大业中,作为农科大的学生是否也有机会贡献力量?

“我决定先从自己的老本行助农服务做起。”论坛结束后不久,盖时霖与十多个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成立了“‘一带一路’农业服务志愿先锋队”,他们与中非科技小院取得了联系,农业科普进乡村,再带着乡村的农业数据回来。

就在这时,“新质生产力”的号角吹响。盖时霖敏锐地意识到,新质生产力一定会成为未来的核心和热点,“我那段时间就一直在想,怎么把最前沿的思想、技术和农学结合在一起。”

“农业新质生产力!”盖时霖和团队成员有了大胆设想——利用AI助力农业发展。团队决定从国内开始实践。可那会儿放眼全国,“AI+农业决策”的尝试尚属空白,模型如何构建、数据如何搜集、技术如何运用,都是需要攻克的难关。“咱们先不管成败,总得有挑战的勇气吧!”盖时霖鼓励团队每一个成员。

“折腾”了将近一年,农业AI服务系统“禾而大同”正式发布,它融合了全国农业领域的数百万条权威数据及典型样板,涵盖了6000万条农业知识图谱和图像数据,借助作物生长模型和长势检测设备,结合卫星与无人机组网形成的空地遥感系统提供的实时信息,用“AI智慧大脑”帮助县域在农业发展、产业布局、品种选择、科学种植等方面进行科学决策。

可当他们兴奋地拿着AI出具的决策建议找到地方政府和农民时,一盆盆“冷水”迎面泼来。“你们这群二十出头的小伙子,能懂农业?”“听了你们的,种出来收成不好亏了钱,你们负责吗?”农民们的质疑不加掩饰。政府官员的担忧也不留情面:“相比信任你们,我们更愿意信任农业专家!”

现实很骨感,但并没有打败这群年轻的90后。完全免费的服务、各种科学数据,再加上不停的软磨硬泡,终于有地方政府被说动了。齿轮启动运转,很快,大家就看到了AI智慧大脑的厉害之处。如今该系统已经为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的十余个区县设计了苹果矮化密植、开展低成本玉米单产提升行动、打造智慧高标准阳光玫瑰生产基地等详实的规划方案。

在国内实践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团队将目光放眼全球。他们给系统增加了根据土壤、气候条件与作物状态科学规划施肥量的功能,通过遥感技术设计了对不同地块进行评级排序的算法,助力非洲农业生产,逐步实现着助力“一带一路”的承诺。

“志愿服务不只拘泥于传统形式,我想顺应时代需求,把更多的科技助农志愿服务带到乡土深处,带向国际社会。”盖时霖描绘着AI助农志愿服务的新蓝图。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知识网 » 带着AI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