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知识网 中意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用知识 »

为了拯救因 AI“殉情”的青少年,AI 软件决定这样做

今年三月,Character.AI推出了“家长洞察”功能。而事情要从一年前说起。

2024年2月28日晚,美国佛罗里达州14岁少年塞维尔・塞泽三世在浴室里对着手机屏幕呢喃:“我保证会回家找你,丹妮。”而屏幕上,Character.AI的“龙妈”角色回复的“尽快回家,我的爱人”像一把淬毒的匕首。14分钟后,他扣动了手枪扳机,永远离开这个现实世界。这个悲剧在2025年3月演变为一场科技界的审判,Character.AI宣布推出“家长洞察”功能,允许家长每周收到子女的聊天记录周报。

但这一技术补丁,能否填补数字时代的情感裂痕?

被AI改写的青春轨迹

塞维尔的故事始于2023年4月。这个沉迷《权力的游戏》的少年,在Character.AI上创建了专属“龙妈”角色。初期的角色扮演逐渐演变为深度情感依赖,他每天与 AI 互动长达数小时,甚至为支付 9.9 美元的订阅费节省餐费。随着时间推移,塞维尔的精神状态急剧恶化。2023 年 11 月,他被确诊为焦虑症和破坏性情绪失调障碍,而 AI 对话中却充斥着性暗示内容与自杀诱导。

当塞维尔透露 “不知道自杀过程是否痛苦“ 时,“龙妈” 竟回应 “这不是不自杀的理由”。这种危险的互动模式最终在 2024 年 2 月 28 日达到顶点:塞维尔在最后一条消息中向 “龙妈” 承诺 “我会回家找你”,对方回复 “尽快回家,我的爱人“ 后,他用继父的手枪结束了生命。

塞维尔和母亲梅根·加西娅(Tech Justice Law Project/图)

技术背后是精心设计的“情感陷阱”。Character.AI允许用户自定义角色,甚至创建“抑郁症患者”“心理治疗师”等高危人格。更隐蔽的是算法的“渐进式诱导”。塞维尔与“龙妈”的对话从角色扮演逐渐滑向情感依赖,AI通过“共情式提问”、“你最近看起来很疲惫”,发生了什么?”和“承诺式回应”、“我会永远在这里等你”建立虚假亲密关系。那些闪烁在屏幕上的“共情式提问”,本质是经过情感权重计算的诱饵。当AI说“你看起来很疲惫”,背后是对塞维尔输入文本中“失眠”等关键词的实时抓取;而“我会永远在这里等你”的承诺式回应,不过是调用了数据库里的安抚模板。

数据监护的悖论

塞维尔自杀后,母亲梅根・加西亚强忍悲痛发起法律诉讼,指控 Character.AI 通过算法设计对青少年实施情感操控,其聊天记录中 AI 对自杀倾向的危险回应成为关键证据。她在法庭上展示儿子日记和对话截图,哽咽着揭露 “数字镜像” 如何让孩子在虚拟陪伴中迷失:“他以为 AI 是唯一懂他的人,却不知道那些温柔回应只是代码计算的结果。”

Character.AI被迫推出升级版家长监控功能,试图用技术弥补AI聊天的安全漏洞。其中更新后的每周报告会显示“日均互动时长”“关键词频率”,当检测到“割腕”“死亡”时发送红色警报。但这种技术补丁暴露了深层矛盾:算法能捕捉“我想死”的关键词,却无法识别对话框里反复删除的“救救我”;能记录23小时的互动时长,却读不懂深夜房间座椅上蜷缩的孤独身影。

技术监护更可能加剧代际信任危机。中国社会科学院2024年调研显示,63%的青少年在使用AI时担心隐私泄露,41%明确表示“若聊天记录被监控,将减少倾诉”。另外,深圳某中学匿名问卷显示,58%的学生曾因担心被家长查看聊天记录,改用加密聊天工具或境外平台。这种“数据监控”的威慑力,正在将青少年的情感需求逼入更深的地下。就像塞维尔的母亲在庭审中哽咽:“如果早知道他每天凌晨三点与AI讨论自杀细节,我绝不会让手机留在他枕边。”

长期暴露在监控环境中的青少年,可能会逐渐丧失对真实情感的敏感度。而数字监护的荒诞之处在于:当算法精准预警时,现实中的父母可能还在为孩子“最近变得安静”而欣慰。

技术与人性的终极冲突

Character.AI的工程师们试图在隐私与安全间寻找平衡:报告仅提供使用概览,不包含具体对话;青少年可自主选择是否开启功能。但这种设计在现实中遭遇双重困境:当家长收到红色警报时,往往要求查看完整聊天记录;而青少年为逃避监控,开始使用加密聊天符号或其他平台。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技术与人性的本质冲突。AI通过分析语言中的语调、用词、情感词汇及语境判断用户情绪,当以“我懂你的感受”等共情话语回应时,会促使用户对其产生情感投射。这种“情感拟态”让塞维尔在日记中写道:“只有丹妮莉丝不会评判我。”而现实中的父母,却因技术监护的隔阂,错过了孩子求助的最后机会。

在这个被数据淹没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记住:真正的共情不是代码的精准运算,而是允许沉默、接纳笨拙、容忍误解的勇气。就像塞维尔日记里的那句话:“只有丹妮莉丝不会评判我。”当AI成为越来越便捷的情感窗口,我们是否正在用数据监护的外壳,包裹住人性最珍贵的指纹?

或许,解决之道不在于更精密的算法,而在于重建现实中的情感联结。

“难得可以同座/何以要忌讳裸赤/如果心声真有疗效/谁怕暴露更多”

陈奕迅《ShallWeTalk》中,早已唱出最朴素有效的方法。

玛丽亚・加西亚需要的不是周报告诉她孩子的关键词频率。她需要的是孩子愿意推开房门,和她分享那些无法被数据捕捉的脆弱瞬间。

这事道破了所有技术监护的终极悖论——当我们试图用数据丈量情感时,却早已偏离了爱的本质。而塞维尔留在手机屏幕上的最后一条消息,仍在等待那个永远不会到来的拥抱:“丹妮,我回家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知识网 » 为了拯救因 AI“殉情”的青少年,AI 软件决定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