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丁莉 广州报道
过去一年,电力行业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科技进步奖13项、技术发明奖3项,获奖数量占比6.8%,在各行业中名列前茅。在此之前的2023年,我国主要电力企业科创投入资金1816.8亿元,同比增长10.49%。
人们印象中的传统保障性行业,如何悄然转身为一项技术密集型行业?
数据之外,多重挑战与机遇驱动着这一转型:一方面,电网稳定与平衡日益遭受考验;另一方面,日新月异的人工智能、新材料成果加速向电力行业迁移、渗透。
在这样的背景下,行业呼吁“新型电力系统”。这也成为5月8日召开的第二届电力行业科技创新大会的关键词。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新能源装机快速增长、极端天气频现等趋势之下,电力系统愈发需要整合各项新技术,提升柔性调度能力。随着技术日益趋向复杂性、复合性,如何激发多元主体创新活力,实现跨行业、跨企业、产学研的联合攻关,也亟待解答。
“电力行业科技创新是推动能源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正如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长、科技部原副部长李萌认为,应以数字化转型进一步赋能,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塑造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新动能、新优势。
AI长驱直入
新型电力系统,“新”在哪儿?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首席科学家、直流输电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饶宏表示,这主要是指电力系统呈现出越来越高比例的电力电子化。
数据表现更为直观,2024年,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连续两年突破3亿千瓦,占全球新增装机的一半,新能源新增发电量约占全社会新增用电量的约60%;在南方地区,南方电网新能源装机已超过2亿千瓦,预计今年年底将超过3.5亿千瓦,远超此前的预测,尤其在云南省,新能源渗透率在今年春节已接近70%。而新能源发电设备产生的电能需经逆变器转化为交流电才能供家庭或工业使用。
对电网而言,这意味着更大挑战。以光伏为例,其发电不稳定且在白天,而用电高峰多在晚间,午间消纳与晚峰保供成为难点。再加上各类终端用电设备数量飙升,以及极端天气频繁,电力系统的双高双峰特点越发凸显,对电力系统的韧性、弹性、调节柔性以及预测、瞬时响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日前,受极端气温、电力失衡等因素影响,西班牙、葡萄牙及法国南部部分地区发生大规模停电事件,黑暗席卷数以百万计民众,预计将对西班牙季度GDP造成约0.5%的直接影响,也给全球电力行业敲响警钟。
“未来的电网一定是一个更加坚强、可靠、灵活、高效的数智化电网。”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理事长、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主席辛保安断言。
快速成熟的AI使电力行业看到了机会,实现更智慧的电力预测、诊断和调度。
目前,越来越多“AI+电力”成果涌现出来,最直接的是各类电力大模型。国家能源局监管总监黄学农认为,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正在引领电力科技创新,特别是以大模型为代表的深层次人工智能技术,充分利用海量多模态数据,为新型电力系统网络资源精准高效配置、自然灵活调节供需孕育了更多可能性。
去年12月,国家电网发布了光明电力大模型,这也是国内首个千亿级多模态电力行业大模型,能够参与电网规划、运维、运行等环节;在此之前,南方电网“大瓦特”大模型也早已面世,今年年初,其又接入DeepSeek进一步升级。
再比如,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电力系统也深受“双高双峰”困扰,对此,当地建设了“城市—区域—园区”数字化配电网,借助智能技术实现负荷分级分类、精细化调控,实现了涵盖光储直柔、车网互动的虚拟电厂功率多层级快速精准控制。
更进一步,AI并不止步于调度,而是长驱直入,深度塑造着电力行业的全链条。
以广东电网公司为例,四足机器狗、轮式机器人穿梭在厂站进行设备巡检,无人机盘桓在高空输电线路之间,人形机器人“知行者一号”还能用灵巧手分合空气开关、打开箱体做更细致检查,巡检摄像机全天候检测……1.1万架无人机、295台巡检机器人在“天—空—地”之间全面铺开,一幅立体的电力智能图景徐徐展开。
“链式创新”成型
AI等新技术继续深化融入,这种复合性正在对科创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跨产业、跨主体的联合创新也愈发必要。同时,作为保障性行业的电力行业,其转型既要求安全稳定,又需要灵活的市场导向。业界亟需探索新的创新机制。
科研院所仍旧是创新之源。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中国电力行业科技创新年度发展报告2024》,目前,电力领域已建设国家实验室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35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5个、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56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89个……一支庞大的国家级科研梯队已形成。
但在原始创新之后,产业化环节又应如何加速?
在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科技与数智化部副主任赵伟明看来,创新链上下游的思路和认知不同,产业需求传导到上游便会出现“理解偏差”,因而必须实现有组织的创新,“联合创新不能仅仅是‘点菜’,而是全过程深度融合”。
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实现产学研联合便是路径之一。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主要电力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共有79个共建实验室。
从另一个侧面来看,这也意味着,企业仍是行业创新的重要主体。李萌也强调,要强化创新型企业家整合科技和经济资源的角色,让创新型企业成为发展电力行业新质生产力的主体,协同央企、民企、高校资源,加速成果转化。
在这个过程中,龙头国企在带动创新链联动、融合方面,扮演着尤为关键的角色。
南方电网就是一个典型样板。一方面,其通过揭榜挂帅、共建创新平台、培养人才、开放自身资源,直接参与到科创过程中去。据悉,其先后同清华大学、西安交大等13家高校及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所共建了14个联合研究院,与怀柔国家实验室共建战略科研实验室,获批组建了国家新型储能创新中心,揭牌成立了深圳人才飞地,推出电力行业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向全社会提供模型即服务。
电力龙头企业也为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应用场景。黄学农认为,应以电力行业超大市场和丰富场景为牵引,形成一批数字技术与电力融合示范项目,加速成果转化。
另一方面,南方电网通过投资扶持科创企业,补上创新链的“缺口”。它设立了2亿元规模的数字电网创业投资基金,投资并孵化了一批优质企业。此外,旗下金融服务平台电e金服在过去一年帮助链上企业获得金融服务2372亿元。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经理钱朝阳还建议,接下来,在人工智能+数字电网方面,还应开展更多跨专业的技术创新交流。
随着越来越多元的创新主体入场并联结起来,一条灵活、完整、充满活力的创新链已经初具形态。辛保安表示,“健全的创新体系应当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引领、企业为主体、市场为主导、产学研深度融合,激发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