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知识网 中意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用知识 »

吼完孩子你爽了,孩子的自尊碎了

有些家长吼孩子,吼出了肺活量,有些孩子写作业,写出了哆嗦感。

一到晚上八点,客厅秒变“战场”,餐桌成了“刑台”,老母亲眉毛一挑,孩子就开始哆嗦;老父亲开口一句“你看看你”,孩子立马精神萎靡、手抖到连数字“3”都能写成一只咕咕叫的鸡。

所以很多时候,孩子不是学不会,是吓不会。

起初我也不信,直到我去表妹家吃饭。她家娃二年级,一手钢笔字写得像公章糊了墨,一看到我端着饭过来坐她旁边,立马跳起来说:“舅舅别坐我边上,我一写错字我妈就说是你影响我!”

你说她妈是不是双商过高,居然还能连锅带人一起骂。

孩子没兴趣,其实不是不想学,是太怕学。学习在他们眼里,不是知识的快乐,是“错了就完了”的精神内耗。

而最吊诡的是,爸妈嘴上说“为了你好”,手上拿着尺子,眼神跟扫雷一样,一秒钟识别出“1+1=3”的错误,然后雷霆震怒:“你是不是脑袋进水!”

讲真,成年人在老板面前都没这种压迫感,孩子的心态炸了也正常。

一、不想学,不是懒,而是怕

一个人越焦虑,越容易出错。这在考试、职场甚至打游戏里都是真理。

而在孩子学习这件事上,他们的焦虑来源,往往不是作业本身,而是“做错之后的后果”。

小孩子不怕题难,怕你骂得凶。成年人写PPT、改文案、回客户消息都得先喝口咖啡放空两分钟,为什么孩子写字就必须一气呵成、神志清明

他们会分心、会拖拉,本质上是心理负荷爆了,注意力资源全部用于躲避情绪风险了——不是怕错题,是怕你“翻脸”。

我家邻居有个五年级的小男孩,叫大毛。写作业有一绝招:一边写一边哼歌,歌词还都是临时编的,什么“今天又要写作业啦,我妈等下就要骂啦”,他爸有天实在忍不住,冲进房间吼:“你能不能认真点写?!”

结果大毛眼神一黯,声音更大了,直接freestyle:“爸爸又开始骂我啦,他眼睛像红灯泡啦,我的笔都不敢动啦……”

就这样,全楼都知道他们家作业写得不顺。

第二天,这孩子上学迟到了,老师问他怎么回事,他说:“我妈说要我背完昨天我写错的题再睡觉,但她骂得我一直记不住。”

你说这不是脑子被吓糊了吗?

我小学时有个同桌,叫小英,写字一慢就挨骂。她妈每晚都站她背后跟保安查岗一样,盯着她的笔划能不能对齐。有次她写“聪明”两个字,写成“总冥”,她妈当场崩溃,吼道:“你是不是缺根筋!”

小英崩溃地哭了一晚上,第二天一早她老师问她:“聪明的近义词是?”

她说:“清明节。”老师差点报警以为她被灵异附体。

二、不懂学,不是笨,而是听不懂你说的话

很多家长,都在用成年人的知识体系碾压孩子的认知结构,活像用 Win10的快捷键指挥 Windows98的程序运行:

按下去没反应,再按还是没反应,最后一巴掌下去——电脑炸了,孩子也哭了。

孩子不会学,很多时候不是因为太蠢,而是你教得太玄。

你想让孩子一眼看穿公式背后的数学本质,他只想知道为什么这个“x”不老老实实呆着,非得到处跑。 我表姐当年带她儿子做一道数学题:“鸡兔同笼,鸡有两只脚,兔有四只脚……”她儿子听到这就懵了:“妈,鸡和兔为什么关在一起?”

她姐当时一脸正经:“你别管,反正鸡有两条腿。”

他儿子继续问:“那它们吵不吵架?”她姐炸了:“你能不能不要问这么多?”结果孩子暴走:“你让我不问问题,又让我学数学,那我学啥!”

后来他们家的鸡兔同归于尽,这题谁都没做出来。

另一个朋友教女儿背课文,《静夜思》里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她女儿死活记不住,一背就串台:“抬头看手机,低头回消息。”

她爸急了,说:“你给我用脑子记!”她说:“爸,我用的是小脑,记东西我控制不了。”

全家笑疯,但她爸那天晚上还在琢磨:“她是认真的吗?难道她生理结构不一样?”

其实就是听不懂,记不住。

三、不爱学,不是没兴趣,而是没参与感

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一个允许试错、不怕出丑、适当陪伴的氛围中慢慢养出来的。而学习这件事,最大的打击就是你才刚学会一半,对面就说:“你怎么连这个都不会?”

那种瞬间被判“学渣死刑”的羞耻感,足以让一个孩子再也不想碰那本书。

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一个拿着戒尺的教官,而是一个蹲下来说“没事,再来一次”的搭档。

我同事女儿四年级,数学成绩老是刚过线,有天她爸破天荒没骂她,反而跟她一起玩了一小时的“错题击鼓传花”,每错一道题就要讲个冷笑话。她越错越开心,笑得满地打滚,还抢着说:“我来讲一个‘爸爸最蠢’的段子!”

她爸装作哭泣:“孩子,你的成功是建立在我的耻辱上。”但那次之后,她第一次考试考了85分,还主动问:“爸爸你再跟我玩一次‘错题时间’吗?”

朋友家女儿写作文老没灵感,朋友决定自己先写一篇“我是老妈的一天”,写得特别狗血搞笑——比如“今天我忍住没骂人,只踢了一次门”“我决定做佛系母亲,但我忍了半小时就破戒了”等等。

她女儿看了乐疯了,立马写了一篇《我家老妈是个带刺的仙人掌》,用词之狠、描写之细,仿佛一个小鲁迅附体。

老师还在班会上当范文念了三段,从此作文分数飙升。谁说兴趣不是笑着练出来的?

方法建议:让学习变“人话”,让孩子能喘气。

解决焦虑,不靠吼,也不是靠放养,而是靠“松而有度”的节奏管理。

孩子不需要一天到晚学习状态在线,他们需要的是一个空间,允许他们出错、犯迷糊、走神,然后被轻轻拉回来,不是被拉走重来。

可以试着这样做:

情绪换气:孩子作业中间卡壳,不要第一时间指出错误,先聊个轻松话题或走动几分钟,就像成年人改稿前先泡个茶。缓一缓,反而效率更高。

重构语言:教孩子之前,先用孩子能懂的词汇解释概念,比如“分数就像切蛋糕”而不是“上面是分子下面是分母”。

让错题“活”起来:错题不是敌人,是笑点素材。带孩子用段子、漫画或游戏方式重现错题现场,既记得住,又乐在其中。

陪伴式放手:不要像摄像头一样盯着孩子写作业,偶尔在旁边看书、剪指甲,制造“我陪你,但不干涉你”的场域氛围。

所以说,孩子不是考试机器,更不是给你争面子的工具,他们是一株株正在找方向的植物。你不能揪着它长,但可以给它晒晒太阳,洒点水,偶尔说几句“你真的很棒”。

学习从来不是苦役,而是一场自己出发的旅行。

家长做的,不是掌舵人,而是码头边那个不打扰、不唠叨,只在背后轻轻说一句“我在这儿”的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知识网 » 吼完孩子你爽了,孩子的自尊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