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知识网 中意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用知识 »

鼻咽癌“源头”已发现,吸烟没上榜,第一种很多人可能每天都接触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这个病一开始不咋出声,等闹腾起来的时候,已经是“晚场电影”了。

鼻咽癌,听着离普通人远,其实一点不稀罕。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出过一组数据,华南地区每年新增病例中,鼻咽癌排名靠前,发病率排到全国前五,尤其在广东、广西一带最为集中。

更蹊跷的是,这病和很多癌症不同,它不一定跟吸烟有直接关系,反倒是一些“日常小事”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

那些天天挂在嘴边的生活习惯,不少人都踩过坑。

最让人没想到的,是“腌制食品”。这个东西,看着跟癌症搭不上边,可偏偏是鼻咽癌的“起爆器”。

有人每天早上喝碗咸菜粥,中午吃点咸鱼,晚上来点榨菜拌饭,一顿不落,觉得清爽开胃。

但问题就在这“开胃”二字背后。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早就把腌制蔬菜列入了“2A类致癌物”,也就是说,它对人体“很可能”致癌,而这个“很可能”,指的是有充分的动物实验佐证,并有强烈的人群相关性。

尤其对鼻咽黏膜来说,那些腌菜里头的亚硝酸盐就是把刀,天天蹭着、年年刺激,久了就不是开玩笑。

科学家还专门研究过腌菜里的亚硝酸盐含量,四川农业大学有个检测项目显示,家庭自制咸菜头七天亚硝酸盐含量迅速升高,第八天达到峰值,接近200mg/kg,而这个数字远远超出了国家限量标准。

也就是说,很多人家里自泡的那种咸菜,吃一口,就可能吃进肚子里一个“诱癌因子”。

而鼻咽部这种地方,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位置又尴尬,呼吸也经过,吞咽也经过,一旦它受刺激起了化学反应,癌变的机会就蹭蹭往上涨。

而且,腌菜对某些人还特别“有靶向性”,尤其是带有EB病毒的携带者。

这个病毒听起来陌生,其实它的普及率接近95%,几乎所有人都感染过,只是多数人一辈子都没发病。

但对那些体内病毒不活跃、免疫系统又打折的人,一旦受到亚硝酸盐这类诱发物的刺激,EB病毒就容易被激活。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曾做过一个样本量超千人的研究,发现近75%的鼻咽癌患者,体内EB病毒抗体呈高滴度阳性。

这说明啥?这说明腌菜可能不是“主谋”,但它是个很容易点燃引线的“导火索”。

再说一个让人更不服气的事——空气清新剂。

这个在不少家庭里是“常驻嘉宾”,厕所里、卧室里、车里都要喷几下,闻着香,还以为干净清新了。

其实大部分空气清新剂根本不是“净化”,而是“掩盖”,靠的是化学香料和溶剂把臭味压住。

但这类香料,大多含有甲醛、苯类、醛类挥发物,这些东西本身就容易刺激呼吸道,更别提鼻咽部那段本就娇嫩的区域。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一项小范围研究表明,长期暴露在高浓度空气清新剂环境中的人群,其鼻咽部上皮细胞出现核异型性的概率比普通人高出3.2倍,这就是癌变的前奏。

而且这个问题更麻烦的一点在于,它很隐蔽。你闻不到异味,不代表没有危险。

尤其是密闭空间里,空气清新剂喷完一时散不出去,人在里头吸得多了,整个上呼吸道都要跟着遭殃。

不少上班族在车里、办公室里一坐就是一整天,旁边还摆着香薰蜡烛或者自动喷香器,根本意识不到这是把鼻咽癌“迎进门”。

有医生甚至提醒,不建议家中频繁使用喷雾式空气清新剂,特别是家有老人和孩子的,那些人群本身免疫就弱,病毒激活更容易。

另一个鲜有人愿意相信的“罪魁祸首”,乃是“反复使用的口罩”。

疫情这几年,把大家戴口罩的习惯培养得很牢固,可很多人图方便,一个口罩戴三天、五天都舍不得换。

特别是布口罩、棉布口罩,看起来环保,其实那细菌积得比地垫都多。

南京医科大学有个实验,就专门检测过使用超过48小时的布质口罩样本,发现其表面细菌总量可达每平方厘米70万个,其中不乏一些条件致病菌。

可别小看这些细菌,它们有些可以和EB病毒“联手”,激发鼻咽部的炎性反应,为病毒激活创造有利条件。

更要命的是,这类细菌不仅仅黏在口罩表面,人在呼吸的时候,它们跟着空气一起被吸进鼻咽腔。

这个位置一旦反复发炎,局部免疫环境就开始紊乱,而这,恰好就是EB病毒最喜欢的环境。

过去的观点里,感染和癌之间隔着很远,但现在不少研究已经开始承认,“慢性炎症”是通往癌变的跳板。

而一个脏口罩,就能在你脸上种下一个“发炎工厂”,天天挂着,谁受得住?

再来看个更离谱的:频繁吃太烫的食物。有人觉得吃饭就要趁热,滚烫的米饭、大火锅、刚出锅的汤面,一口下去才叫有滋味。

但这个“热”可不只是温度上的问题,它背后还有一层化学机制。

高温对粘膜的持续刺激,会破坏上皮细胞的排列结构,让它变得不规则、不稳定。

这种状态下的细胞,比起健康细胞更容易被EB病毒“入侵”。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曾经统计过一项病例回顾,发现长时间保持高温饮食习惯的群体,其鼻咽癌发病率是普通饮食群体的1.8倍。

烫口的食物不只烧伤喉咙,还会影响鼻咽部的微环境。

鼻咽和口腔咽喉是连通的,热气和食物的物理冲击,在吃饭时其实都能到达鼻咽顶端。

短时间内可能只是灼伤,但日积月累,那些看不见的小伤口会变成“漏洞”,病毒和污染物就会从这些“漏洞”里偷偷溜进去。

这种事情就像滴水穿石,不是一次两次的问题,而是天天在干的事。

关键是,没人把它当回事,觉得“小时候就这么吃”,可身体并没说“你行你上”,它照样在背后默默吃苦。

其实鼻咽癌的根源,就藏在这些“天天碰但不当回事”的细节里。有些事,看起来像是“习惯”,实则是隐患。

有些东西,看起来像是“香香的、干净的”,实则是化学炸弹。

而且这种病的尴尬之处在于,它早期没啥明显症状,不疼不痒,最多就是鼻塞、耳闷、流鼻血,很多人都当成是感冒过敏在处理。

等真正去查了,多半已经到中晚期。早期五年生存率能到90%,晚期就只剩一半都不到了。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姜薇,吕佳蔚,唐玲珑,等.增效与减毒:局部晚期鼻咽癌的治疗进展[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25,47(03):742-756.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知识网 » 鼻咽癌“源头”已发现,吸烟没上榜,第一种很多人可能每天都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