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出去,我害怕别人对我指指点点”“我孩子精神状态不好,去哪里都要人跟着,我还要上班,照顾她压力很大”“我觉得我没什么用,是家里的负担”……
这些都是精神障碍患者及家属最无奈的心声,面对这些声音,怎么办?江北区铁山坪街道以“听心声”“聚合力”“增希望”“添善意”为着力点,在促进精康融合工作中,不断给出最优的解答。
01
倾听精康患者心声
打造社区康复新阵地
为更好地满足精康患者的特殊照顾服务需求,江北区铁山坪街道打造了1360㎡的集疗愈、康复与休闲为一体的社区康复服务平台——“渝康家园”,设置了预防复发训练区、生活技能训练区、户外活动区、心理咨询室、音乐室、舞蹈室等11个康复功能区域。
“我可以来这里玩吗,我也想和他们一起做手工!”“明天在‘渝康家园’二楼开展‘铁山精美’兴趣社团活动,大家有空都来参加!”……江北区铁山坪街道“渝康家园”及社区服务点的工作人员正积极邀约、热情接待精神障碍患者及家属前来参加康复活动。
江北区铁山坪街道以“渝康家园”为中心,整合各村(社区)养老服务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阵地,建立10个村(社区)服务点,针对精康患者就近就便、因人施策开展康复治疗。
02
发挥专业服务优势
汇聚社区康复新合力
“我想要正常的生活。”霞姐(化名)是一名精康患者,她刚来到“渝康家园”时,因精神障碍问题,性格比较内向,不擅长与人交流,但她渴望能像普通人一样融入社会,为家庭分担压力。
针对霞姐的需求,工作人员与霞姐及家属从建立信心、社会融入等方面着手,制定了个性化服务方案。经过一年多的康复训练和专业服务,霞姐的病情得到了控制,性格也变得开朗,能主动与人沟通,逐渐从服务对象变为了能帮助其他患者的“同伴志愿者”。
江北区铁山坪街道通过探索精神康复和护理新模式,聚焦“生理康复”“心理呵护”“社会融入”三维度开展专业服务。通过对患者个体功能、家庭资源等评估分析,量身制定康复策略并提供服药训练、预防复发训练、躯体管理训练等个性化、精准化的生理康复服务,根据患者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康复治疗、同伴支持、家庭支持等活动。
03
搭建职场就业平台
实现社区康复新突破
为了实现精康患者的就业梦想,江北区铁山坪街道“渝康家园”启动“圆梦计划”,将康复服务与就业相融合,实施专业系统技能培训、指导职业规划等帮扶措施,帮助他们建立社会支持网络,重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这里是‘幸福工坊’,展桌上摆放的漆扇、手串、香皂等都是精康患者的手工作品,我们会将作品进行义卖,获得的收入都归患者所有。此外还有‘幸福芽苗菜’‘幸福益洗’‘幸福馒头’等一系列辅助性就业项目,不仅帮助他们提升了就业技能,也让他们获得了劳动收入。”工作人员小张介绍。
不仅如此,江北区铁山坪街道积极拓展外部就业途径,通过链接助残人力资源公司、社会组织等社会资源,举办专场招聘会、进行岗位试用等拓宽就业渠道,帮助解决精康患者“就业难”的问题。
04
融入街坊邻居帮扶
绘就社区康复新蓝图
“现在我女儿的状态稳定了许多,很多事情都能够自己完成,我们去上班更放心了”“我交到新朋友了,邻居们对我也更友善了,现在能够在社区当志愿者,让我感觉自己很有用”……
江北区铁山坪街道通过持续探索实践,不断优化康复服务流程,创新康复方式,逐步实现提升“社区康复服务能力”“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患者社会适应能力”“患者就业参与能力”“家属家庭照护能力”五个发展目标,帮助精康患者在社区康复训练中逐渐找回自信,家庭照护压力大大减轻,邻里关系更加和谐,康复质量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