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知识网 中意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用知识 »

长期不快乐的人,请立即做这1件事,不开玩笑

说到抑郁、情绪低落,我们通常会想到的是:

一个人经常垂头丧气、萎靡不振、做什么事情都无精打采的样子。

但你知道吗?

有一类人,他们白天上班社交,在人前开朗积极、一切正常;

只有深夜、独自一人时,才展现无力、疲惫的一面;

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深陷泥沼之中……

讲一个来访者小夏的故事。

前不久,她来到咨询室寻求帮助。

以前的她是朋友、家人眼里那个最能扛事的那个,情绪稳定、能力在线、开朗乐观;

但最近半年,她不知道自己怎么了——

总是开心不起来、越来越回避朋友间的聚会;

做什么事都不像以前有动力,工作还时常出错;

身体上也出现各种毛病:胸闷气短、睡眠质量越来越差,经常半夜里醒来,就再也睡不着……

小夏犹豫了很久,要不要向别人求助;

直到有好几次,她差点要在上班期间和回家路上崩溃大哭,觉得自己要坚持不下去了,才终于找到心理咨询师。

在后续好几次的咨询当中,她反复提到一句话:

我很想让自己好起来,我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好啊?

当邀请她展开聊聊「好起来意味着什么」时,小夏回答说——

我不能让别人发现自己现在的糟糕状态,显得很脆弱、很丢脸……

再这样下去,工作也做不好了、我要被这个社会抛下了;

从小夏的描述里,我们似乎能够看到她对自己有一个隐藏的核心期待:

我必须一直是好的,一直是高效运转的。

而如果现实情况不符合这个核心期待,一系列的「灾难化想象」就开始随之而来:

我表现的没有100分,那就意味着我整个人都是不好的;

我不值得被喜欢、我也不配活下去;

生活没有转机、要完全失控了……

生活中,其实有很多像小夏这类特质的人。

他们只能接受自己高效运转的样子,对于脆弱、给别人提供不了价值的那一面,要么强势镇压、要么努力隐藏。

比如:

在职场上随叫随到,永远是老板眼里最能加班的那一个;

腰痛胃痛到受不了、习惯性用止痛药先应付着,要把手头工作处理完。

在关系里不断付出,觉得自己永远是能让父母、朋友满意的那一个;

安抚完跟父亲吵架的母亲后,明明情绪消耗到极限,却还强撑着笑脸去陪怀孕的好友产检……

他们通常行力很强、对自己要求高、很容易让身边人喜欢。

短时间内,这个高要求、高标准能成为驱动力,鞭策他们满足别人的期待和需求;

但人终究不是一个时刻都充满动力的永动机,而别人的期待也总有自己无法达到的时刻。

但在小夏们看来,这样的自己弱小、没用,甚至引以为耻。

正因为对自己要求高,所以每当陷入到脆弱、沮丧、无力的状态时,他们反而是最不能接受自己的那个人。

就像小夏,如果不是因为快要崩溃、装不下去了,她还会继续硬扛。

而关于这种「自我攻击」,我看过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

就像不断地用鞭子鞭打早已疲惫的马。

马儿早已疲倦了,但主人还是在用这种暴力的方式让它振作起来,继续干活。

可想而知,当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对待自己时,会让状态更加糟糕。

但像小夏们这样的人,也许很难让自己停止这样做。

因为在他们的头脑里,始终隐藏着一个发号施令的暴君。

一个人的童年,如果长期处在过度严苛的家庭环境中,容易形成对自己高标准、高要求的期待。

这里想讲一个我身边朋友的故事。

她从小就背负着要考上名牌大学的期待,在父亲嘴里,她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

你人生的唯一出路,就是考个好大学。

强势的父亲和顺从的母亲这一对组合,更是让他们形成统一战线,在给孩子提出更高、更多的要求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高中她每晚必须学到12点,饭桌上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你爸爸现在省下的钱,都用来给你报补习班了”,所以,碰上发烧她也强忍着不适、继续学……

毕业后,父亲非让她考公,不经她同意,擅自给她报了个几万的考公班,最后没考上,被家里念叨“没出息”很久……

久而久之,这一对永不满足、挑剔的父母,开始内化到内心深处,不断地打压、否定她自己。

因为脆弱的展露是不被接纳的,所以,她从来不敢表现出自己无力、情绪低落的样子;

她害怕这样的自己不够讨喜、被人讨厌。

看到这里,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

正因为我们擅长自我攻击和否定,所以会陷入身心疲惫的状态;

又因为这种要求高、容错率低,我们越不能接受自己的效率低、状态差,反而让低落的状态继续维持下去。

但凡一个人长期处在这种状态中,想不抑郁都难啊。

看到这里,如果你发现自己也跟小夏一样,持续的情绪低落、状态差,那就说明你的能量在不断地被消耗。

上述信号都是在提醒我们,要学会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照顾自己了。

这里对应的第一层就是——

我们要看到自己手里那根鞭子,是在如何伤害自己的。

心理学里,有句话叫做“看见即疗愈”;

这里的看见其实不是说「头脑层面」的看到、理解了。

而是一种「情感层面」对自己的深深共情。

只有看到那个已经疲惫不堪、急需被关怀、被同理的自己;

这种发自情感的深深链接,才可能催发出深层改变的动力。

比如——

当小夏陷入到能量极低、几乎动弹不得的情况时,她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被耗尽了;

因为那个要求完美的内在父母仍在责骂自己:

怎么就你最累,别人上班、生活好好的,就你最矫情;

你再努力一点啊,要努力才不会被社会淘汰,才能拿到好成果啊。

而如果我们能看到自己的真实一面:

原来,自己已经处在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

原来,我是对自己如此暴力、如此不近人情。

这种发自内心、深深的自我理解,会催生出我们对自己的悲悯之心。

我们才能从过往的自我攻击,慢慢尝试安抚自己说:

“我知道你现在太累了,你已经耗尽了,先休息再说吧。”

这样,一个人才有恢复、变好的空间。

回想一下,如果你也是对自己高要求、特别容易焦虑的人,是不是也很习惯性这样对待自己。

每当那个脆弱、笨拙、犯错、状态差的内在小孩出现时,我们第一反应永远是抗拒、甚至责骂。

似乎只有等到自己撞了一次次南墙、反复体验过这种“想快点摆脱糟糕状态,但往往做不到”好几次循环之后,才终于发现:

那个虚弱的内在小孩正在呐喊:

不要再这么伤害我了,我需要被理解和看见。

在咨询师张春分享自己从抑郁中恢复过来的经历时,曾提到一点:

直到今天,我还是会做一些“没意义”的事情。

比如我画画、捏黏土,这些可能对社会没有任何价值,也无助于我成为一个世俗意义上更成功的人;

但,这些事情让我确认了自己的存在。

在这里,她用了“确认自己的存在”这个词;

我想,如果要更说得直白一点,那就是:

感觉自己活着的时刻。

什么时候,我们能感知到自己是活着的呢?

是我们开始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愿望,而不是永远优先考虑这个是否符合别人的期待、社会的期待。

所以,我们这里给到的第二个建议,有点反直觉、但值得参考——

任性点,放弃那些他人眼中「正确」的事,每天先安排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

在很多自我要求高的人身上,我们往往会看到很多的「应该」、很多的「必须」。

正是因为给自己外加了很多的应该,最后把自己框死、累死。

所以,这里所说的「想要做的事」,包含但不限于:

你可以在床上躺一整天、什么都不干;

你可以做那些过往被评价为“不正经”、“没什么用”的事……

很多人可能在一听到这种建议时,可能会觉得这是放任不管、荒度时光、没有创造价值;

但其实,没有人真的会一直放任自己的,特别是那些对自己高要求、高标准的人。

《抑郁的力量》这本书里,作者泉谷闲示提到了一个值得留意的现象:

很多因为抑郁不得不停下来的人,短暂好了一段时间后,不顾医生的建议,又马上将自己投入高速运转的工作和生活中;

但后来,他们的低落状态很快又卷土重来。

所以在他看来,判断自己是不是真正休息充足、回到过往生活轨迹中的一个标准是:

让你感到轻松的休息日和能尽情玩耍的日子逐渐变得无聊,它们好像少了些什么,而这就是人类被称为社会性动物的原因。

此时,你会想与社会产生联系,回到社会中生活的愿望自然而然地涌上心头。

他一再强调,一定是得你觉得休息够了,自然而然产生一种想做点其他事、跟他人有链接的想法;

而在此之前,所有着急让自己好起来、却长期无法改善的原因,或许就是在身心还没有得到真正休息之前,就急着回归。

“如果一边放电一边充电,那么充电将永远无法完成。”

所以,不要害怕这段无所事事的时光。

在这条自我修复的路上,慢即是快。

在这个高速运转的社会中,抑郁可能会在不同时间节点降落在每一个人身上;

它不一定是完全负面的,至少是以一种强烈存在的方式告诉你:

一定是哪里出现了问题,我们需要停下来重新调整。

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本不必对此感到羞耻。

每个人都会遇到脆弱、无力、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刻,我想把它称之为每个人的“弱者时刻”。

别害怕自己的“弱者时刻”,这是作为一个普通人,都会有的。

当然,今天这篇文章更多说的是抑郁情绪/状态,如果你发现自己的情况严重,甚至有了自残、自杀的念头。

你的痛苦非常真实,一定要及时求助、寻找周边的支持网络。

“请务必,一而再、再而三,三而不竭、千次万次,毫不犹豫地救自己于这世间水火。”

与大家共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知识网 » 长期不快乐的人,请立即做这1件事,不开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