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的一天,南满分局的书记陈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见到了肖华的妻子王新兰。王新兰向他诉苦,抱怨肖华即使再忙,也不应该完全忽略家庭,已经有些失去平衡了。她觉得自己似乎被冷落了,尤其是肖华这段时间的疏远,让她感到很困惑。陈云一听,便察觉到她是在抱怨,心中对她的情感困扰有所理解。
王新兰接着说道,肖华已经有一个多月没有回家了,偶尔回来的时候也只是匆匆拿点东西就离开了,她不明白肖华为何如此忽视她。听到这里,陈云微微一笑,随即说道:“不是冷落你,而是肖华已经被‘劈成了两半’。”话一出口,王新兰愣住了,目光错愕地盯着陈云,显得有些愣住,甚至开始语无伦次,不知道如何回应。
陈云依然微笑,继续解释:“肖华被‘劈成了两半’,一半给了我,另一半给了肖劲光司令员。”王新兰依然没完全反应过来,陈云耐心地补充道:“肖华的工作太重要了,我们都离不开他。每一天,如果我们看不到肖华,就像失去了眼睛和耳朵一样,他对我们太重要了。”听完这些话,王新兰终于明白了其中的深意。
陈云深感歉意地对王新兰说道:“正因为他太忙,忽略了你的感受,这让我感到很抱歉,确实让你受苦了,新兰同志。”他诚恳地向王新兰道歉,解释说给肖华分配的任务过重,导致他无法兼顾家庭生活。王新兰急忙向陈云表达理解,她表示,肖华工作如此忙碌,都是为了党和事业,她自己应该更加体谅丈夫,反而有些小心眼了。她承诺会全力支持肖华的工作,和他一起承受生活的压力。
尽管王新兰仅仅是表达了几句小小的不满,但正是这几句抱怨,让陈云说出了那句“将肖华劈成两半”的话,而这句话也不经意间彰显了肖华在工作中的卓越能力。要是肖华工作能力平平,陈云和肖劲光怎么会如此倚重他呢?
事实上,肖华和陈云的深厚情谊是在东北战场上建立起来的。肖华在很早以前便声名远扬,早在苏区时期,肖华就以出色的军事才能获得了许多人的认可,陈云与他也有了初步的相识。然而,直到抗战胜利后,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决策进军东北,他们才真正开始并肩作战。那时,肖华被毛主席和党中央点名,从山东军区带领2.5万人的部队前往东北,负责夺取城市并开辟根据地。
肖华到达东北后,迅速适应了当地的复杂局势,并稳住了东满地区的局势,得到了东北局的高度赞扬和肯定。后来,在中央和东北局的决定下,南满分局正式成立,陈云被任命为分局书记,肖劲光任副书记兼辽东军区司令员,而肖华则担任分局副书记、军区副司令员和副政委。从此,肖华成为了陈云和肖劲光的重要助手。
不久后,肖华的能力便展现无遗,不论是分局的管理还是军区的工作,他都处理得极为出色,很快便成了陈云和肖劲光的左右手。正如陈云所说,若一天看不到肖华,他的眼睛和耳朵仿佛失灵了,这可见肖华在陈云心中的重要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陈云长期在地方担任重要职务,而肖华则始终活跃在军队工作领域,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尽管两人并不在同一个系统内,但无论身处何种岗位,他们始终保持着密切联系,深厚的友谊始终未曾改变。
1983年,肖华在西北地区工作已久,考虑到他和妻子的健康问题,时任中纪委书记的陈云提议将肖华调至北京担任政协副主席,并表示北京的医疗条件更加优越。肖华到达北京后,第一时间去探望了陈云,并笑言:“要不是首长想起我,我这辈子可能就一直待在西北了。”
1985年8月12日,肖华因病去世。尽管陈云年事已高,身体也十分虚弱,但他仍第一时间向王新兰发出了慰问电,关心她的身体状况。随后的追悼会筹备中,王新兰考虑到陈云身体不好,原本不想让他参加。但她也知道肖华与陈云的战友情谊深厚,若不告诉陈云,肯定会让他感到不满。因此,她决定把追悼会的安排告诉陈云,并劝他身体不好就不要勉强参加。出乎意料的是,陈云听后立即表示:“肖华是个好同志,追悼会我一定要参加,虽然现在不能走路,但我爬着也得去。”最终,陈云真的克服了身体的困难,亲自来到了肖华的追悼会,充分展现了他对肖华的高度敬意与深深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