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知识网 中意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用知识 »

原创 每天10分钟,穴位锻炼稳血压

今天,木子开门见山,来简单讲讲用穴位和锻炼的方式来调节和稳定高血压。先打个比方:血压高就像是火太旺了,把锅盖顶得砰砰响,这时候既不能生硬地去压锅盖,也不能猛地去抽柴火,传统养生的方法就是给砂锅开几个气孔。

为什么按这几个穴位,做这些动作就能够帮助调节血压呢?我们其实不用纠结那些专业名词,也不必搞得过于复杂。每天仅仅花费10分钟,按揉7个穴位,再做2个动作,便能够让身体稍微放松下来。

一、7个穴位:气血运行关键点

百会穴——调节阳气

阳气过度旺盛,的确会引发头部产生不适感;并且如今的人们时常熬夜,与此同时又处于焦虑的状态,如此一来,就容易致使气血在头部聚集。对百会穴进行按揉,能够将那些聚集的气血疏散开去,进而恢复上下之间的平衡。

早上起来以后,用手掌心去揉搓36下,要是感觉到头皮稍微有点发热了,那就可以了。

风池穴——疏通头颈

头部不适,而且多与风邪有着关联。按揉此处的话,能够疏散内风和外风邪,这样的话也能缓解头部胀闷的情况。

两只手的大拇指放在脑袋后面那两块往里凹进去的地方,跟挤牙膏似的动动手指,接下来往中间推并搓揉。每揉9次,且停顿3秒,你可以感受热气从脖子往肩膀流。很多人做完后会打嗝,这就是气机疏通的一个信号。

太冲穴——疏肝理气

"肝主情志",长时间有压力就会让肝气郁结起来,要是去按压太冲这个穴位,就能把肝经给疏通开,使郁结之气消散。

配合要点:肝火旺的人,按这里的话会有酸胀感,坚持一周,晨起时口苦的情况会有所减轻。与合谷穴配合形成调理组合。

足三里——健脾和胃

脾胃运化若出现异常,便会致使湿浊聚集。捶打此穴位,可增强脾胃功能,从而促使代谢废物排出体外。脾胃较为虚弱的人在捶打时,会传出“咕咕”之声;而且这其实就是湿气正在消散的一种迹象。

曲池穴——清热降浊

曲池位于肘部,是调理上焦郁热的常用穴位。传统养生以为,头面发热,多与阳明经有关。按压此地,能把热往下引导,从而恢复清阳上升、浊阴下降的状态。

内关穴——宁心安神

"心主神明",情绪波动易扰动心神,常按揉这里可助宁心、调和身体气血。

右手拇指按压左肘外侧的曲池穴3分钟,然后用左手拇指,掐抵住内关穴。按压之时,配合着深呼吸,吸气时用力,呼气时放松,历经7个呼吸之后,再换至另一边。对于午后脸部发烫,有着格外良好的效果。

十宣穴——通调末梢

十宣位于十指尖,乃是经气交接之所在。现代人长期使用手部,容易出现手脚发凉的情况,而轻轻叩击十宣,能够促使末梢的气血得以流通。

二、2个动压调理血压

动作一:双手上举调三焦

练习的时候,双手先就如托着一个气球。接着缓缓地往上抬,抬至最高的位置时,脚跟离开地面,脊柱亦能够充分地伸展开来。暂且屏住呼吸三秒钟,在这期间,脚跟用力地往地面上点一点。这般方法,十分适合于早上起床后,头脑有些发昏的人。重复三次过后,能瞧见双眼逐渐变得清晰。

动作二:转腰摆胯平心火

双脚且与肩同宽,设想肚脐犹如磨盘之中心,在转腰之时,舌尖微微抵住上颚。向左转将那心火缓缓磨入肾水之中;向右转使肾水能够滋养心火。转完21圈之后,周身变得温热就恰到好处。

特别提醒

体质差异: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重点穴位,如易上火者多按太冲,湿重者加强足三里

循序渐进:初学时以身体舒适为度,避免过度劳累。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知识网 » 原创 每天10分钟,穴位锻炼稳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