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知识网 中意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用知识 »

小满,解锁“健脾祛湿”

XIAO

MAN

中国传统

二十四节气

古风

每年的5月20日至22日,太阳到达黄经60°时,就会迎来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小满。今年小满的交节时间为‌5月21日 2:54:23。‌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此时,北方麦粒渐满未熟,南方雨水丰沛,湿热交替,自然界阳气渐盛而阴气初萌,正是中医“天人相应”养生观的关键时期。

小满养生原则:

清热利湿,健脾养心

小满节气时,湿热相互交织,人体容易受到外界湿气的侵袭,导致内湿困脾,进而出现疲倦、头重、食欲不振等问题。中医倡导“未病先防”,养生需遵循以下原则:

1.避湿热:

居室通风,避免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

2.护脾胃:

湿热易伤脾阳,饮食宜清淡,忌生冷、油腻。

3.调情志:

夏季对应“心”,需静心养神,防情绪“上火”。

衣食住行全方位调护

1.起居:

顺应昼长夜短的特点,可以适当晚睡(但不要晚于23点),早起有助于阳气的升发。午间闭目养神15 - 30分钟,能够有效缓解“夏打盹”的症状。

2.运动:

运动应以轻缓为主,以微微出汗为宜。推荐进行太极拳、八段锦或散步等运动,避免大量出汗耗气伤阴。运动结束后,要及时擦干汗液,不要立即冲凉,以防湿邪侵入体内。

3.饮食:

饮食方面要做到苦酸搭配,以达到祛湿健脾的目的。

• 增苦减辛:苦瓜、莲子心等苦味食物可清心火;减少辛辣以防助热。

• 酸味生津:乌梅、山楂、柠檬等酸味食物敛汗生津,防暑气伤

药膳推荐

01.薏米红豆粥

材料:薏苡仁30g、赤小豆20g、粳米50g。

做法:食材浸泡2小时后煮粥,可加少量冰糖。

功效:健脾祛湿,适合腹胀、舌苔厚腻者。

02.冬瓜老鸭汤

材料:老鸭半只、冬瓜200g、陈皮5g、生姜3片。

做法:老鸭焯水后与食材同炖1.5小时,加盐调味。

功效:清热利水,缓解暑热口渴。

03.荷叶茯苓茶

材料:荷叶5g、茯苓10g、山楂3片。

做法:沸水冲泡代茶饮。

功效:消暑化湿,降脂醒神。

穴位养生

01.足三里(健脾祛湿)

位置:膝盖外膝眼下3寸(四横指),胫骨前嵴外一横指。

方法:每日按揉3分钟,可增强脾胃运化水湿功能。

02.阴陵泉(利水消肿)

位置: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方法:拇指点按至酸胀感,每次2分钟,促进湿气排出。

03.曲池穴(清热解暑)

位置:屈肘成直角,肘横纹外侧端凹陷处。

方法:拇指按压配合深呼吸,缓解暑热引起的烦闷。

特别提醒:

体质不同,养生有异

湿热体质(舌苔黄腻、易长痘):

宜多食冬瓜、绿豆,少食羊肉、荔枝。

气虚体质(易疲劳、多汗):

可加黄芪10g煮水代茶,补气固表。

阴虚体质(手足心热、口干):

推荐麦冬玉竹炖瘦肉,滋阴润燥。

小满未满,万物在丰盈与节制间达成微妙平衡。正如中医所言“满招损,谦受益”,此时节,暑养生的核心在于“调和”:调和脾胃以运化水湿,调和心神以平抑燥热。从一碗冬瓜汤到一次穴位按摩,中医教你用温柔之力,让身心如夏风般轻盈,在“小得盈满”中蓄力迎接盛夏。

来源|陈志坚

编辑|如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知识网 » 小满,解锁“健脾祛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