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知识网 中意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用知识 »

原创 2020年,江苏17岁高中生跳河自尽,临死前留下遗书:班主任害了我

近年来,我国曾多次发布有关卫生健康的统计年鉴,其中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城市人口中,20岁以下的自杀率为每10万人中6.96人,而农村人口中的自杀率为每10万人中7.63人。从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来看,自杀已经成为了15至19岁年龄段的青少年中,女孩的第二大死因(仅次于分娩死亡),而男孩则位列第三大死因(仅次于道路交通事故和暴力事件)。这些令人痛心的数字背后,折射出的是当今社会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忽视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尤其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尽管我国青少年自杀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这一群体所面临的心理健康困境仍然值得我们深思和关注。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最为敏感和充满冲突的阶段,他们渴望得到理解与关注,但往往缺乏有效的情感支持和心理疏导。这种心理状态,若未得到及时的关注和引导,极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例如,曾有一名江苏省的17岁高中生,选择用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留下了一封痛苦的遗书,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周围环境的不满和无助感。

2020年某一天,徐女士看到自己的儿子朱剑(化名)回到家时,并没有带上书包,手中仅持有一张纸,径直走进自己的房间。当她询问时,朱剑只是说自己很累,打算先休息并做作业。由于孩子表现得异常沉默,徐女士并没有意识到其中潜藏的严重问题。第二天早晨,徐女士像往常一样催促儿子起床上学,但接通电话后,电话那头却传来了一个陌生女子的声音。经过询问,徐女士得知,凌晨时分,朱剑将自己的手机和手表放在了小区附近的超市,并告诉收银员,如果三天没有人联系,就拨打徐女士的电话。

徐女士和丈夫迅速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赶紧报警,并调取了周边的监控录像。监控显示,朱剑在某日凌晨1点左右独自离家,随后前往了超市,之后骑车前往附近的桥上,但监控画面在此处结束。当大家赶到那座桥时,只发现了朱剑的自行车、外套和鞋子,而朱剑本人却已不见踪影。此时,徐女士和丈夫焦急万分,一方面等待警方进一步的调查和寻找,另一方面也与孩子的班主任联系,希望能得到更多线索。三天后,悲剧终于发生,朱剑的尸体在距离失踪地点约200米远的水域被打捞上岸。

此时,徐女士和丈夫的内心无比痛苦,无法理解为何正值青春的朱剑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在经过深深的悲痛后,徐女士和丈夫决定再次拿起那张儿子留在房间里的纸——也就是朱剑的遗书。最初,在寻找儿子的过程中,由于信中并未透露朱剑的具体去向,徐女士并没有仔细阅读信件的细节。直到此时,重新翻看遗书,徐女士的内心充满了悲伤和愤怒。

遗书开头,朱剑明确表示这封信是留给班主任焦某、女友吴莉(化名)和父母的。在写给班主任的部分,朱剑批评焦某经常针对自己,用刻薄的话语挖苦、侮辱他的人格,还提到焦某在得知他与同班同学吴莉交往后,竟“强迫”吴莉与自己断绝关系,并在谈话中侮辱他说“没出息、不要脸”。对于焦某认为恋爱会影响学习的观点,朱剑辩称自己与吴莉的恋情并未影响成绩,反而是焦某的不当干预才破坏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在信的后半部分,朱剑表达了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但同时也提到父母只关心他的学习成绩和学校的反馈,忽略了与自己相处的时间和内心的感受。徐女士在登录儿子的社交账号后,发现朱剑在自杀前将遗书发送给了班主任焦某和女同学吴莉,并通过查看朱剑与吴莉及其他朋友的聊天记录,逐渐了解了朱剑在学校里所遭受的种种委屈。一直忙于工作的父母直到此时才通过这些信息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这种无奈和痛苦令人心碎。

通过同学的描述,徐女士得知焦某曾体罚过朱剑。那时,徐女士并未重视,认为孩子调皮捣蛋,老师只是出于教育责任进行管教。如今,夫妻俩感到无比后悔,开始深刻反思未能及时发现孩子在学校所遭受的不公。在深感悲痛的同时,他们决定将这件事告上教育局。经过调查,教育局发布声明称,朱剑的死亡属于主观行为,确认焦某在处理早恋问题时并未采取过激或不当的行为,学校没有直接责任。

在此事件引起广泛关注后,当地信访局组织了调解会,教育局和学校表示愿意支付7万元慰问金。然而,朱剑的父母坚决拒绝接受这种赔偿,认为学校推卸责任,双方最终未能达成一致。之后,关于“江苏17岁男高中生跳河自杀”的新闻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网友们纷纷发表了不同的看法。许多人指责学校未能尽责,教师缺乏师德,也有网友为家庭的不幸表示同情。即便如此,时至今日,距离朱剑离世已经快两年,再去追究责任似乎已没有太多意义。对于这位曾经充满希望的少年而言,所有的追问和指责都无法挽回他离去的生命。

这起悲剧再次警示我们,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亟待重视。从青少年的角度看,他们面临的压力不仅来自家庭,还来自学校和社会。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逐年增加,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仍然抱有过于传统的观念,认为孩子应该无忧无虑,而学校也认为学生的任务只是学习,家长则负责疏导情绪。然而,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要求家庭和学校双方加强对孩子的关注,创造更加理解和支持的环境。

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摒弃过度权威的态度,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帮助他们渡过困惑和难关。家庭和学校都应该为孩子的心理健康提供更为全面的支持,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既能承受学习的压力,又能享受情感的陪伴和心理的抚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知识网 » 原创 2020年,江苏17岁高中生跳河自尽,临死前留下遗书:班主任害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