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知识网 中意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用知识 »

医生再次告诫:肝硬化早期别只看腹部痛不痛,若有3异常,需警惕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很多人听说肝硬化,第一个想到的是腹胀、腹痛,有些人等到肚子开始鼓起来,才意识到事情不对。其实这个时候,病变已经不是早期了。

肝硬化的早期往往没有什么明显不适,尤其不一定会痛。真正的问题不是有没有症状,而是有没有注意到那些小而容易被忽视的异常反应。

肝脏是个沉默器官,它出问题从不吵不闹,一旦出声,往往已经是严重阶段。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大部分人对肝脏健康的认知还是停留在“喝酒伤肝”和“肝区疼”这些老观念上。

实际上,绝大多数非酒精性肝病,包括脂肪肝、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损伤,在发展为肝硬化的过程中,并不会出现剧烈疼痛。

反倒是一些并不起眼的系统性变化,才是更早的信号。很多医生讲过无数次,但患者听不进去,觉得没啥大碍。真等到出现腹水、黄疸、出血这些典型表现,已经失去了干预窗口。

肝硬化不是突然发生的,是一个长期反复的炎症—修复—纤维化的过程。这个过程里,肝细胞不断损伤,新的结缔组织替代坏死区,久而久之形成结构性改变。

这种早期的无感期,是医学上最难处理的阶段。肝功能检查往往也不敏感。

肝硬化的早期,肝酶可能是正常的,B超检查可能也看不出明显结节,这就要求临床医生根据其他体征、实验室指标和生活习惯来做判断。

比如一些看似跟肝脏无关的表现,其实恰恰是早期提示信号。很多人不理解,为啥一个肝病,会从皮肤、情绪、免疫系统上先出问题。

这不是偶然,是因为肝脏本身就是个多功能器官,几乎参与了全身的代谢调节。它出问题,最先受影响的往往是这些远端系统。

一个非常容易被忽略的变化,是情绪不稳定。

不是说心情不好就一定有肝病,而是肝硬化早期的代谢紊乱,会影响脑内神经递质的水平,

尤其是谷氨酸、GABA、5-HT这些物质的平衡被打破后,患者会表现出莫名烦躁、注意力下降、失眠多梦。

这些表现不容易被家属发现,即使患者自己也会以为是年纪大了、压力大,其实是肝脏清除体内氨代谢异常后毒性物质开始累积。

这种现象在医学上叫做“最轻度肝性脑病”,没经验的医生也可能会漏掉。

另一个容易被忽视的信号,是出血倾向变高。可能只是刷牙出血、月经量变大、伤口结痂慢。这些微小表现其实在提示一个重要信息:肝脏的合成功能下降了。

正常情况下,肝脏要负责合成大部分凝血因子,包括第II、VII、IX、X因子。当这些蛋白生成不足,凝血过程就会被拉长。

很多人不知道,凝血系统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指标,远在肝酶升高之前,凝血时间就已经可以检测出异常。

还有一种信号出现更早,但也最容易被误解,就是手掌红润,特别是大鱼际部位发红,按压褪色。

这种现象叫做肝掌,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皮肤表现,跟雌激素代谢紊乱有关。

肝脏是主要的激素降解器官,早期肝功能受损后,体内的雌激素水平升高,造成小血管扩张。

这种扩张在皮肤上表现为蜘蛛痣、肝掌,在血管中表现为血管张力紊乱,在男性体内表现为乳房发育、性欲减退。

这不是内分泌科的问题,而是肝功能障碍带来的全身性反馈。很多人看到这些表现只想到激素问题,去查内分泌,其实是方向搞错了。

这些异常之所以重要,是它们都出现在功能损害前,但结构已经开始改变的阶段。这一阶段是逆转的黄金期。

医学研究表明,如果在这一阶段通过控制基础病因,比如停止饮酒、规范抗病毒、调整免疫状态,再配合生活方式干预,

比如高蛋白低糖饮食、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肝毒性药物,很多早期肝硬化是可以逆转的。问题就在于发现太晚。

常规体检很难发现这些问题。很多单位体检项目里只含AST、ALT、GGT三项肝功能指标,连白蛋白、胆红素都不测,更别提凝血功能和影像学检查。

有个常见的误解是,肝硬化必须有肝炎或者长期喝酒才会得。这个说法不准确。现在大量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正逐步成为肝硬化的主力军。

中国有超过1.3亿人患有NAFLD,而其中约25%会发展为NASH(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再过几年,其中20%左右进入肝纤维化阶段,最终一部分发展为肝硬化。

这一切都跟酒精、病毒无关,纯粹是代谢问题。长期高糖饮食、胰岛素抵抗、肥胖、缺乏运动,才是背后的推手。

所以判断一个人有没有肝硬化风险,不能靠他喝不喝酒,也不能靠他有没有肝炎病毒,而要看他的代谢结构稳不稳定。

有没有糖尿病前期、空腹胰岛素高不高、BMI有没有超过27、有没有中心性肥胖。这些指标看似跟肝脏没啥关系,其实全有关。

肝脏是人体代谢中枢,它出问题的前提,是整体代谢紊乱。很多人就是不懂这个逻辑,拼命忌口,吃清淡的,但血糖控制不好,脂肪肝还在发展,最后一样进展成肝硬化。

所以早期肝硬化不能靠腹部有没有痛来判断。痛这事,太晚。肝区有痛感的,大概率已经有包膜牵拉或者胆道刺激,那已经是中期往后的阶段。

真正能救命的,是那些微弱但持续的非特异性信号。比如情绪变差、皮肤异常、出血倾向,哪怕只有一个,也应该去查一次肝功能和肝脏影像。

不是做个B超就够了,要做弹性成像,最好能看硬度评分。这是目前最敏感的检查手段,可以在功能无异常的情况下,发现结构改变。

真正有效的干预,是生活方式与医学手段双管齐下。每天都做一点事,让肝脏别被继续伤害。

少一点脂肪堆积,少一点毒素刺激,多一点修复时间。肝脏是唯一一个可以再生的器官,但也不是无限宽容。看起来安静,其实承压极高。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玫瑰][玫瑰][玫瑰]

参考资料

[1]陈词.付丽云:肝硬化的早期发现和及时诊治[J].肝博士,2020,(03):24-25.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知识网 » 医生再次告诫:肝硬化早期别只看腹部痛不痛,若有3异常,需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