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改革开放前三十二年的历史评价问题,由于各自的立场、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差异,这场争论自“文革”结束以来一直未曾停歇,且始终处于激烈的争论之中。根本而言,这场争论的实质是关于是否具备面对过去错误的勇气。是正视过去的错误,承认并纠正这些错误,还是选择忽视,掩盖错误,继续犯下更为严重的错误,这是问题的核心所在。
为了能够统一思想、团结一致并着眼未来,结束这场持续不断的争论,1981年6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十一届六中全会,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一决议汇集了全党的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从实事求是的角度,全面、客观地评价了建国以来三十二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尤其是“文化大革命”那十年的历史,作出了具有深远意义的总结,对多个重大历史问题给出了科学的评价。
《决议》按时间顺序将建国以来的三十二年历史划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逐一对每个阶段进行详细分析与评述。
第一个阶段,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时期。在这七年里,党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方针是正确的,并且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社会的各方面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和进步。
第二阶段,从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到1966年4月,正值“文化大革命”前的十年。在这十年中,尽管我国遭遇了严重的挫折并取得了一些显著成就,党的工作在指导思想上也出现了失误,且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但总体上,党的主要工作方向是积极的,指导方针在大部分时间里保持了正确。
第三阶段,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正是“文化大革命”这十年的历史时期。决议明确指出,对“文化大革命”必须作出彻底否定的评价,指出:“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及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重挫折和损失。”这一场由错误的领导者发起,并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的文化大革命,最终给国家和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了无可估量的后果。
第四阶段,从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的四年,也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决议指出:“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一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标志着党开始掌握了纠正错误的主动权,并逐步解决了建国以来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及现实中的新问题,开启了大规模的建设和改革,推动了我国经济和政治局面的积极变化。
根据《历史决议》的精神,我们可以对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梳理,按照正确、基本正确、否定、基本否定和彻底否定等不同类别进行评估。
第一部分,包括那些应当否定或基本否定的历史事件。比如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1958年的大跃进及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年的庐山会议批判彭德怀的做法,八届十中全会重提阶级斗争以及“四清运动”“一月风暴”“五·七”道路等一系列错误的政治运动。
第二部分,彻底否定的历史事件包括“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央文革小组”、八届十一中全会、红卫兵运动以及“炮打司令部”等政治暴力行为。此外,“五·一六通知”“十六条”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等也被完全否定。
第三部分,则是那些应当肯定或基本肯定的历史事件,包括抗美援朝战争、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运动、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等。还有七千人大会的讨论,毛泽东关于《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著作,邓小平进行的全面整顿,四五运动,粉碎“四人帮”,真理标准大讨论,以及农村改革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等,都属于历史的正确方向。
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历史,2021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该决议不仅重申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的基本精神,也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历史进行了新的科学评价。决议指出,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验教训,明确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通过以上两个历史决议的精神,我们应坚持对建国以来三十二年历史的科学评价,确保维护其严肃性,同时坚决反对任何违背历史决议精神的错误言论,团结一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