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识冠心病:心脏健康的“隐形杀手”
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引发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的疾病。全球每年约179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冠心病占比近半,中国患者超1100万,且发病率呈年轻化趋势。
1. 冠心病的病理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脂质沉积形成斑块,使血管腔变窄,血流受阻。
斑块破裂:不稳定斑块破裂后,暴露的胶原组织激活血小板,引发血栓形成。
血栓堵塞:血栓阻塞血管,导致心肌梗死或不稳定型心绞痛。
2. 冠心病的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胸痛(心绞痛)、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
非典型症状:牙痛、下颌痛、上腹痛、左肩背放射痛。
严重后果: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猝死。
二、阿司匹林:冠心病的“护心盾”
阿司匹林作为百年经典药物,在冠心病防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核心机制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1. 抗血小板聚集:核心作用机制
血栓素A2(TXA2)抑制:阿司匹林不可逆地乙酰化血小板环氧化酶-1(COX-1),阻断TXA2合成,从而抑制血小板黏附和聚集。
全生命周期抑制:血小板生命周期为7-10天,阿司匹林的作用可持续整个周期,确保长期抗栓效果。
2. 抗炎与稳定斑块
减轻炎症反应:冠心病与慢性炎症密切相关,阿司匹林可抑制炎症介质释放,减轻血管内皮损伤。
稳定斑块:通过抗炎作用,减少斑块内炎症细胞浸润,降低斑块破裂风险。
3. 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促进一氧化氮释放:阿司匹林可增加血管内皮一氧化氮(NO)合成,促进血管舒张,改善心肌供血。
延缓动脉硬化:通过改善内皮功能,减少脂质沉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三、阿司匹林的使用密码:剂量、剂型与时间
科学使用阿司匹林是发挥其“护心盾”作用的关键,需严格遵循剂量、剂型和用药时间规范。
1. 剂量选择:75-100mg为黄金标准
循证医学依据:
75-150mg剂量组可使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32%,显著优于其他剂量组。
剂量>100mg时,上消化道出血风险增加;剂量<75mg时,血小板抑制不足,疗效下降。
指南推荐:国内外权威指南一致推荐冠心病患者长期服用75-100mg阿司匹林。
2. 剂型选择:肠溶片为首选
肠溶片优势:
减少胃肠道刺激:肠溶包衣使药物在肠道碱性环境中释放,避免胃内溶解,降低胃黏膜损伤风险。
提高依从性:单片剂型依从性显著高于多片剂型,减少漏服和自行减量风险。
普通片与肠溶片对比:
普通片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16.67%,肠溶片仅为2.78%。
3. 用药时间:餐前30分钟空腹服用
肠溶片特性:抗酸不耐碱,餐前胃内酸性环境强,胃排空速度快,药物不易溶解,可直达肠道发挥作用。
时间争议:
早晨服用:6:00-10:00为心脑血管意外高发时段,阿司匹林起效快,可覆盖高危时段。
晚间服用:夜间血流减慢,血小板易于聚集,晚间服药可能增强抗栓效果。
建议:根据个人习惯选择早晚服用均可,但需保持规律,避免漏服。
四、阿司匹林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阿司匹林并非万能药,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确保用药安全。
1. 适应证
一级预防:
50岁以上人群,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等≥2个危险因素。
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10%。
二级预防:
已确诊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或外周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
2. 禁忌证
绝对禁忌:
对阿司匹林或其他水杨酸类药物过敏。
活动性消化道溃疡或出血性疾病。
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相对禁忌:
未经治疗的高血压(血压>180110mmHg)。
凝血功能障碍。
妊娠晚期和哺乳期妇女。
五、阿司匹林的副作用与风险管理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需警惕副作用,通过科学管理可降低风险。
1. 常见副作用
胃肠道损伤:
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严重者可出现消化道出血或溃疡。
发生率:普通片16.67%,肠溶片2.78%。
出血倾向:
牙龈出血、鼻出血、皮下瘀斑,严重者可内脏出血。
过敏反应:
皮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甚至过敏性休克。
其他:
耳鸣、听力下降(儿童及老年人多见)、肾功能损害、肝功能障碍。
2. 风险管理策略
胃肠道保护:
首选肠溶片,餐前30分钟空腹服用。
合并消化道溃疡病史者,可联合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
出血监测:
定期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观察有无出血倾向。
避免与其他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或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联用。
过敏防范:
首次服用前评估过敏史,出现过敏反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六、阿司匹林的联合用药与注意事项
冠心病治疗常需联合用药,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和特殊人群用药。
1. 联合用药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
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疗程6-12个月。
三联抗栓治疗:
合并心房颤动需抗凝者,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和华法林,需严密监测出血风险。
2. 特殊人群用药
老年人:
胃肠道耐受性差,优先选择肠溶片,必要时加用胃黏膜保护剂。
儿童:
病毒感染期间禁用(可能引发瑞氏综合征)。
妊娠与哺乳期:
妊娠早期慎用,妊娠晚期和哺乳期禁用。
3. 停药与换药
停药指征:
严重消化道出血、活动性出血性疾病、过敏反应。
换药原则:
需抗栓治疗但不能耐受阿司匹林者,可换用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
七、阿司匹林的长期管理与患者教育
冠心病患者需长期管理阿司匹林用药,确保疗效与安全。
1. 定期随访
检查项目: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便潜血。
随访频率:
用药初期(前3个月)每月1次,稳定后每3-6个月1次。
2. 患者教育
用药依从性:
强调规律服药的重要性,避免漏服或自行停药。
生活方式干预:
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
症状识别:
教会患者识别出血、过敏等不良反应,及时就医。
八、科学用药,守护心脏健康
阿司匹林作为冠心病的“护心盾”,通过抗血小板聚集、抗炎和改善内皮功能等多重机制,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然而,其副作用和禁忌证不容忽视,需严格掌握剂量、剂型和用药时间,定期监测不良反应。冠心病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科学用药,结合生活方式干预,全面管理心血管健康。记住:阿司匹林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基石,但需用对、用好、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