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老年大学的开学第一课上,钟南山院士向广大老年人提出了一个常被忽视的重要提醒——不要为节约而勉强食用存放过久的剩饭剩菜。他指出,不新鲜、存放不当的饭菜中可能含有大量亚硝酸盐,长期食用可能增加胃癌等消化系统肿瘤的风险。这番话引发了广泛关注。节约本是传统美德,但若以牺牲健康为代价,就得不偿失。那我们究竟该如何科学处理和食用剩饭剩菜呢?以下几点建议值得重视。
剩饭趁热放冰箱,切忌“晾凉再收”
很多家庭习惯将吃剩的饭菜“晾凉”后再放进冰箱,其实这是一个常见误区。食物在室温下每多放一小时,细菌就可能成倍增长。正确做法是趁热分装,尽快冷藏,将食物温度迅速降至4℃以下,有效抑制细菌繁殖。
冰箱内不宜过满,保鲜盒宜选轻薄导热快的材质,能加速降温过程。冷藏室温度建议设定在0℃~6℃之间。
吃前彻底加热,看清闻对再入口
取出冰箱的剩饭剩菜,不可直接食用,应先进行外观与气味判断,有异味、有黏滑感、有霉点的食物应立即丢弃。对于看似正常的饭菜,也需彻底加热——无论是锅中回锅还是微波炉加热,务必加热至中心温度超70℃,杀死可能存在的细菌。
注意微波炉加热需“中间搅一搅”,避免局部未熟导致细菌残留。
有些食物,不宜“二次加热”
并非所有饭菜都适合留作“下一顿”。以下几类食物,建议尽量一次吃完:
菌类食物(如蘑菇):再次加热后易产生亚硝酸盐,频繁食用可能增加消化系统疾病风险。
绿叶蔬菜(如菠菜):富含硝酸盐,反复加热易转化为对人体有害的亚硝酸盐。
银耳汤:含硝酸盐较多,久放后亚硝酸盐含量升高,隔夜食用风险更大。
牛奶:多次加热会造成营养流失和蛋白质变性,且细菌易繁殖,增加腹泻风险。
科学备餐,减少浪费与健康隐患
从源头上减少剩菜剩饭,才是最有效的方式:
1.按需做饭,分量合理,绿叶菜尽量当天吃完;
2.剩菜尽早冷藏、避免暴露在空气中过久;
3.生熟食物分开存放,避免交叉污染;
4.肉类与海产品分装冷冻,按需取用,减少反复解冻带来的腐败风险。
这些人群尤其应谨慎对待剩菜
老年人、孕产妇、儿童、癌症患者、慢性病患者及免疫力低下人群,是食源性疾病的高风险人群,应尽量避免食用剩饭剩菜。若食用后出现腹泻、呕吐、恶心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国家公共营养师宁继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