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知识网 中意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用知识 »

原创 夏眠有道:子午觉里的养生智慧

子午觉就是每日子时和午时按时人睡,其主要原则是“子时大睡,午时小憩”。《黄帝内经》 云:“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说明睡眠与醒寤是阴阳交替的结果,阴气盛则人眠,阳气旺则醒来。子时是晚上23时至凌晨1时,此时阴气最盛,阳气衰弱;午时是中午11时至下午13时,此时阳气最盛,阴气衰弱。中医学认为,子时和午时都是阴阳交替之时,也是人体经气“合阴”与“合阳”的时候,睡好子午觉,有利于人体养阴、养阳。

午睡很重要,但也有一些注意事项。

第一,从现代医学角度出发,中午进餐后,胃肠蠕动加快,使得体内大量血液集中到消化系统,大脑供氧明显下降,不宜立刻入睡。一般应餐后半小时再休息。

第二,午休不能凑合,即使只睡一会儿,也尽量躺在床上,穿舒适的衣服,盖上被子,垫上枕头再睡。这样可以减少心脏的压力,防止打鼾,并有助于肠胃功能。

第三,不要坐着或趴着打盹。伏案午睡和坐着打盹会减少头部供血,使人醒后出现头昏、眼花、耳鸣等大脑缺血、缺氧的症状,时间长了还可引发脊柱变形、腰肌劳损等。

第四,不能随便在走廊上、树荫下、草地上、水泥地上就地躺下就睡,更不要在风口处睡,避免空调、电扇直接吹向身体。因为人在睡眠中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减退,重者会受凉感冒,轻者醒后也会身体不适。

第五,醒后宜轻度活动。午睡后要慢慢站起,再喝一杯水,以补充血容量,稀释血液黏稠度,不要马上从事复杂和危险的工作。

夏眠有道:子午觉里的养生智慧

蝉鸣声声,暑气蒸腾,夏日的热浪裹挟着困倦席卷而来。此时,古人流传千年的养生智慧——睡子午觉,正为我们的身心提供着清凉的庇护。

子午觉,指的是子时(23:00~1:00)和午时(11:00~13:00)入睡小憩。中医理论中,子午之时对应阴阳交替的关键时刻。子时阴气最盛,阳气初生,此时入眠能涵养初生阳气;午时阳气最旺,阴气萌动,小憩片刻可调和阴阳,使心火得降、肾水得升。夏季气候炎热,人体阳气浮于外而阴气弱于内,阴阳失衡加剧,更需要通过子午觉调节气血,达到“阳入于阴则寐,阴出于阳则寤”的平衡状态。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子午觉也蕴含科学依据。午时小憩能降低心率、缓解血管压力,尤其在高温天气下,可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短暂的午休还能激活大脑前额叶皮层,提升下午的工作学习效率,改善因暑热导致的注意力涣散。而子时深度睡眠则有助于身体分泌褪黑素和生长激素,增强免疫力,修复因夏季高消耗而疲惫的器官。

想要睡好子午觉,也有诸多讲究。子时需提前做好入睡准备,避免熬夜刷手机、进食或剧烈运动;午时睡眠以20~30分钟为宜,过长易进入深度睡眠,醒来反而头晕乏力。即使条件有限,闭目养神、静坐调息也能起到一定的舒缓效果。午休时可在腹部盖薄毯,避免空调冷风直吹,防止脾胃受凉。

当蝉鸣渐歇,暑气稍退,不妨将子午觉融入夏日生活。这短短的休憩时光,既是顺应天时的养生之道,也是快节奏生活里留给自己的温柔治愈。以觉养心,以眠养身,让身心在阴阳流转间,寻得一方清凉与安宁。

编辑:方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知识网 » 原创 夏眠有道:子午觉里的养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