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门胆管癌是胆道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位置特殊,易导致肝门部血管浸润,引发右上腹隐痛、消化不良、皮肤黄染等症状。中医治疗肝门胆管癌以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为核心,通过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气血运行及脏腑功能,达到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那肝门胆管癌用什么中医药?药材有特殊的吗?
柴胡蚤休汤是经典方剂之一,由炒柴胡、蚤休、茯苓、赤芍等组成。柴胡疏肝理气,蚤休清热解毒,茯苓健脾利湿,赤芍活血化瘀。该方剂通过多味药材协同作用,可缓解患者肝区疼痛、消化不良及上腹疼痛等症状。具体用法为将药材加水煎煮,需根据患者体质调整用量,避免药性过猛或不足。
清化抗癌汤以茵陈、山栀、莪术、山甲、广郁金、炒枳壳等为主要成分。茵陈清利湿热,山栀泻火除烦,莪术破血行气,山甲通经下乳,广郁金行气解郁,炒枳壳理气宽中。此方通过清化湿热、祛瘀理气的作用,可延缓病情进展,改善黄疸、腹痛等表现。煎煮时需用文火慢熬,确保药效充分释放。
抗癌平丸是一种口服中成药,由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珍珠菜、蛇莓等成分组成。半枝莲清热解毒,白花蛇舌草抗肿瘤,珍珠菜散瘀止痛,蛇莓凉血止血。该药通过清热解毒、散瘀止痛的机制,可稳定患者病情,提高生活质量。服用时需在饭后半小时用药,具体用量需遵医嘱,避免不良反应。
特殊药材的应用方面,龙葵具有清热解毒功效,可缓解发热、黄疸等症状,但脾胃虚寒者需慎用;白花蛇舌草通过抗肿瘤作用抑制癌细胞生长,外感风寒咳嗽及脾胃虚弱者忌服;半枝莲可减轻疼痛、恶心呕吐,并提高免疫力,但可能出现腹泻,需及时停药并咨询医生;山豆根适用于咽喉肿痛、吞咽困难,但过敏者禁用,妊娠期妇女慎用;苦参可治疗皮肤瘙痒,但不宜长期大量服用,以免损伤肾功能。
中医治疗肝门胆管癌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和体质选择药材。例如,湿热蕴结型患者可选用黄连、栀子等清热利湿;气滞血瘀型患者可选用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脾气虚损型患者可选用黄芪、党参等健脾益气。药材的配伍需遵循中医理论,避免药性相冲。
中医治疗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患者的生活质量,凸显和谐的治疗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可,应及时将其纳入治疗方案中。中医肿瘤专家袁希福是中原袁氏中医世家第八代传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袁氏中医肿瘤疗法”传承人、“郑州袁氏中医三联平衡疗法学术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郑州市基层中医传承特色疗法工作室项目首批唯一中医肿瘤专家,他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并在此期间依据众多临床实践经验,在先人的基础上,总结出“三联平衡”抗癌理论。在临证中,可以结合癌症患者元气亏虚、痰凝血瘀、癌毒结聚的主要病机开展整体调治,从而恢复机体内阴阳平衡的状态,调动自身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控制病邪发展,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累计诊疗患者超20万人次。
非遗“袁氏中医肿瘤疗法”始于嘉庆辛酉年(公元1801年),传承距今已历八代两百余年,凝聚着袁氏中医世家历代先祖临床实践的智慧结晶。在袁氏先祖历代承传的珍贵秘本《袁世医方》中,详细记载了“袁氏中医肿瘤疗法”的核心理论与用药精髓。涵盖中医内、外、妇、儿各科,以及实践临床的大量内外治方药、制作技艺,剂型包括汤、丸、散、膏、丹,以及药酒、药膳、药茶、药醋、药粥、药饼等食疗方,多达190余首,形成了一套系统而独特的中医肿瘤诊疗体系。
中医肿瘤专家袁希福治疗胆管癌真实案例分享:
刘某,女,肝门胆管癌,2015年7月3日初诊,安徽阜阳人
2014年9月22日,患者因浑身黄染在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查出:肝内胆管癌,随后立即行手术切除。10月1日术后病理显示:(肝门部)胆管腺癌I级。在术后患者伤口感染,一个月不见愈合。且疼痛不止、坐不下、睡不着,身体越来越差。辗转上海、江苏,去过南京军区医院、省立医院也没什么办法后,返回安徽,在省肿瘤医院继续行介入治疗。2015年4月,第三次介入治疗结束后,刘老师的疼痛依然没有好转。2015年7月3日,患者经邻居介绍到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就诊。用药后,发烧少了,疼痛减轻,能睡觉了。明显感觉到效果后,一直坚持用药。2019年12月患者诉:不仅生活恢复如常,连体力也比以前好得多,有时候凌晨三点多起来,干活能干到中午两三点。这身体素质甚至比部分年轻人还好。后续了解到2023年4月18日希福医院恢复,患者表示情况可以。2024年4月26日参加希福中医第六届百位抗癌明星龙年中国行开封站活动,讲述自己的抗癌经历,也给了其他患者无尽的勇气和力量!
中药治疗肝门胆管癌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确保用药安全有效。患者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医生治疗,同时注意饮食调理,避免生冷、辛辣食物,适度运动增强抵抗力。通过中医整体调节,患者症状可得到缓解,生活质量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