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知识网 中意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用知识 »

千亿大动作!深圳创新“四姐妹”,All in AI

作 者丨曹媛

编 辑丨孙超逸

在人工智能时代的“诸神之战”中,深圳创新“四姐妹”不约而同押注AI未来。

AI作为人类工具助手,如今正以智能体、世界模型等形态,成长为与人协作甚至部分替代的“系统智能”。

AI从“工具理性”向“系统智能”跃迁过程中。华为推进“全面智能化”战略;腾讯“从算力到人力”全面加码AI,计划在2025年资本支出达千亿级水平;比亚迪发布“全民智驾”战略,将在智能化方面投入1000亿元;平安集团“人工智能已在主业的各个环节全面铺开”。

凭借稳健的基本面、强大的AI潜力、被低估的估值以及在强有力的政策刺激,深圳创新“四姐妹”将引领企业从“折价”走向“溢价”。

AI驱动:从折价到溢价“万亿估值”

深圳创新“四姐妹”均是此轮中国资产重估叙事的受益者,AI成为她们市值重估的关键变量。

据统计,除华为未上市外,腾讯、比亚迪、中国平安(港股)总市值约7万亿元,其中腾讯以4万亿市值一直领跑中概股,也稳居全球公司市值前十,比亚迪、中国平安都在今年重回万亿市值。

从股价看,年初至今,比亚迪涨幅最明显一度超70%,近日比亚迪H股更是被海外投资者疯狂买入至溢价;腾讯次之涨近25%;近期股东大会后,中国平安A股一天涨近5%,高盛、摩根士丹利、瑞银等国际投行纷纷表示看好,称AI正重塑平安的价值维度。

早在2017年,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便在内部会议中提出,人工智能时代有四大关键因素:数据、算法、算力、场景,而平安在数据和场景方面长期积累、沉淀,具备核心优势。2023年腾讯CEO马化腾称,“(人工智能)是几百年不遇的,类似发明电的工业革命一样的机遇。”

具体来看,今年一季度,AI已驱动腾讯营销服务收入增长20%、游戏板块收入增长24%。摩根士丹利认为,“腾讯在AI ToC应用领域的突破将推动股价上涨。随着市场将焦点从大规模语言模型(LLM)的能力转向AI应用和变现,将对腾讯变得有利。”

“利用AI优化营运”也是多家国际大行看多平安集团的重要因素。高盛将平安纳入“中国股市AI投资框架”,平安也是唯一一家被列入非科技领域收入增强型(AI驱动营收增长)这一主题类别的保险集团。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硬科技企业,对于身处金融保险业的中国平安,估值需突破传统“金融股”框架,更强调“AI+金融”的双重驱动,需要投资者关注并理解其借助AI技术重构金融、医疗健康和养老服务边界的战略潜力。

花旗银行也在比亚迪发布智驾后上调了对比亚迪的股价预期。近日花旗再次上调比亚迪目标价,将比亚迪港股和A股目标价调至727港元、669元。据统计,比亚迪4月国内乘用车销量突破30万辆,其中智驾车型渗透率达71%。这意味着,比亚迪在国内每卖出十辆新车,其中就有七辆具备智驾能力。

在此背景下,深圳创新“四姐妹”纷纷以“真金白银”押注AI。腾讯、比亚迪明确表示将在AI/智能化领域的资本开支/研发投入达千亿元;在一季度研发投入上,腾讯研发支出为189.1亿元,同比增长21%;比亚迪为142.23亿元,同比增长34.04%;华为还未公布一季报,但华为在2024年研发投入达1797亿元,约占全年收入的20.8%。

中国平安在一季报中并未披露一季度研发投入,但可供参考的是,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平安集团累计获得人工智能国内外竞赛冠军45项,专利申请数累计达55435项,位居国际金融机构前列。2024年,平安研发费用达180亿元(占营收1.76%)。

All in AI:技术、专业、场景、生态四维协同

深圳创新“四姐妹”均已形成复合型创新生态,在人工智能发展上均呈现技术、专业、场景、生态四维协同的特点,尤其在AI基建(算力、算法、数据)上实力强劲。

“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有效应用,最主要的是要做到技术、专业、场景、生态的四维协同。”平安集团首席科学家肖京接受21记者采访时说。

肖京认为,发展AI一要有技术包括数据、算法、算力;二要有行业专业经验和知识;三要有实际场景可以不断迭代、验证、升级;四是具备技术、业务、场景多方融合的生态,就可以不断迭代、打磨出多种多样的应用方案。

如,中国平安在保险、银行等金融主业深耕多年,持续打造医疗养老“第二增长曲线”。目前平安构建起了“9+5+3”技术体系:9大行业数据库(金融、医疗、健康、养老等)持续反哺算法迭代,5大实验室(语音、图像、微表情等)攻坚核心算法瓶颈,3家科技公司(平安科技、金融壹账通、平安健康)则让技术红利直达业务末梢,乃至输出、赋能到行业,实现数字金融出海。据悉,平安人寿的“AI训练师”“代理人AskBob”“AI理赔专家”入选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组织的“DeepSeek+”软件创新应用案例,成为同期唯一斩获三项国家级认证的企业。

腾讯则在AI领域发起了“从算力到人力”的全面加码,2025年计划豪掷近千亿押注AI,重点投向AI原生应用研发及算力基础设施:一是购买GPU以支持广告技术,同时小部分用于游戏业务;二是使用GPU进行大语言模型训练;三是与云业务相关,腾讯会购买GPU服务器再出租给客户;四是用于面向消费者的推理业务。而AI落地的多元业务场景更是腾讯优势所在,目前AI投入已在腾讯营销广告及游戏等核心业务场景中率先变现。

在汽车产业深耕多年的比亚迪,也同样具备AI应用的“四维协同”优势。从今年开始,比亚迪便频频打出技术牌,包括天神之眼全民智驾、灵鸢系统、超级e平台的兆瓦闪充技术和首搭在仰望U7上的云辇-Z,从“技术鱼池”中捞出技术释放,再凭借中国最大的车云数据库,比亚迪在智驾、车生态和电动化上全面发力。

华为将全面推进全面智能化(All Intelligence)战略,包括打造坚实的算力底座。截至2024年底,鲲鹏、昇腾已累计发展665万开发者、8500多家合作伙伴。有报道称,2024年搭载鲲鹏CPU的服务器在中国服务器市场份额突破20%。

此外,华为还构建了基于欧拉操作系统、高斯数据库、AI算力使能平台CANN、昇思AI计算框架的基础软件生态,赋能起合作方更好地开展人工智能应用创新。

拥抱大模型:“从通用到垂直”各有侧重

从ChatGPT到DeepSeek,大模型作为AI领域的前沿技术之一,吸引大量参与者“涌入”赛道。

从通用大模型到垂直模型,深圳创新“四姐妹”各有侧重:华为盘古大模型、腾讯混元大模型位居国内通用大模型前列,她们的模型能力不仅服务于自身业务,还在持续对外输出、赋能千行百业;中国平安、比亚迪更强调模型体系与自身业务场景的深度融合。

华为盘古大模型是中国首个全栈自主的AI大模型,自2021年发布现已迭代至5.0版本,集成了华为云团队在AI领域数十项研究成果,且受益于华为的全栈式AI解决方案,与昇腾(Ascend)芯片、昇思(MindSpore)语言、ModelArts平台深度结合。

“解难题做难事,重塑千行万业”这是华为对盘古大模型的功能定位。通过分层解耦的大模型架构,为各行各业提供基础模型支持。据悉,华为已帮助钢铁、制造、铁路等30多个行业、400多个场景实现智能化升级。

就在华为发布盘古大模型2年多后,2023年9月,腾讯混元大模型正式发布。目前腾讯混元正小步快跑、快速迭代技术:去年下半年开始,腾讯便大力投入深度思考模型路线的攻关,今年相继推出深度思考模型T1、快思考基座模型TurboS等。

混元大模型对腾讯内部业务进行全场景赋能,深度嵌入微信、QQ、腾讯文档等超50个内部业务、产品;对外混元已实现图像、视频、3D、文本等在内的全模态开源。

在国内市场,大型语言模型可分为四大竞争系列:以腾讯、华为代表的互联网“大厂”、AI公司、学术及科研机构及行业专家团队,而中国平安是少数自研大模型的金融机构,且从通用到垂直模型均有涉猎。

金融业是数据密集型行业,也是率先受益于AI的领域。平安现已搭建起三层大模型体系:底层是通用模型;第二层是针对垂域训练的模型;第三层则是针对特定场景的模型,围绕具体的业务场景进行参数调整,从而提高其在专属场景的表现。

如在复杂医疗业务场景,大模型使得服务效率和质量显著提升:2025年一季度,平安寿险的金管家Askbob,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综合自助服务,机器人全渠道咨询占比提升至57%,每月减少人工通话10万次;“平安医家人”医生工作台和“平安医博通”多模态大模型,打造了12个系列的业务模型群。过去,用户体检上传体检报告需经过人工解读,耗时3天左右,大模型赋能使体检报告解析时间降至秒级且精确率达98%。

与中国平安路径相似,持续推动“智驾平权”的比亚迪强调模型体系对汽车业务的赋能,致力于让大模型“上车”。比亚迪在行业首创双循环多模态AI“璇玑AI大模型”,首次将人工智能应用到车辆全领域。今年比亚迪还宣布其自主研发的“璇玑架构”将全面接入DeepSeek R1大模型。比亚迪还组建端到端大模型团队。

“仅在2025年,比亚迪的目标是实现产销总量60%以上的车型搭载高速NOA及以上的智驾技术。”王传福公开说。

端侧爆发:打通AI“最后一公里”

大模型的开源、低门槛等带来“AI平权”,模型层面差距迅速缩小,这也为推理侧应用(包括端侧和软件)的爆发打下基础。

PC、手机、智能座舱、智能穿戴设备等消费级终端,凭借高渗透率与实时交互特性,成为了AI端侧落地的重要载体。

今年AI的一大焦点是落地手机、PC端。以华为为代表的消费电子厂商率先布局,如今年5月,搭载鸿蒙操作系统的“鸿蒙电脑”正式亮相,华为将盘古大模型与DeepSeek等第三方大模型在云侧融合部署,同时通过轻量化设计在本地进行部署,使鸿蒙电脑的核心AI功能无需联网也可在本地运行。

在汽车领域,比亚迪发布了天神之眼智驾系统,将高阶智驾技术普及到全系车型,数据显示,比亚迪4月国内乘用车销量突破30万辆,其中智驾车型渗透率达71%;华为也发布了以智能驾驶为核心的乾崑系列解决方案,今年4月22日,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介绍,截至目前,华为乾崑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合作上市车型已经超过22款。

中国平安则在金融科技、医疗健康、物联网等领域实现端侧AI渗透。如平安寿险基于DeepSeek打造AI理赔专家,构建多险种智能审核体系,复杂案件准确率83%,较原模型提升23个百分点;平安健康围绕体检、家医、专医、慢病4大业务线,打造了18个机器人,助力业务降本增效;平安健康还通过健康管理服务与华为智能穿戴设备的融合,为用户提供“硬件监测+线上医生咨询+线下就医协助”的服务模式;平安产险通过物联网安防技术应用,为企业提供定制化的“物联网风控+保险”方案,“在深圳市龙岗区,平安产险为15个社区餐饮商户安装物联网燃气监测设备,在燃气泄漏初期可自动关闭阀门,有效预防风险事故。”平安介绍称。

而腾讯则主要在社交办公、游戏娱乐场景,依托微信生态内的AI助手、文档处理工具等实现AI落地。腾讯也在持续输出AI能力,帮助生态伙伴实现“端侧AI革命”,如近日腾讯云推出了全新的座舱端侧大模型,该模型基于腾讯混元2B小参数模型打造,并结合汽车行业专业知识数据进行精细调整和本地知识检索增强(RAG),旨在实现通用及车载知识领域的精准问答。

第三方数据显示,2028年中国端侧AI市场规模将增至19071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58%。人工智能终端产业规模有望迎来“排浪式”增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知识网 » 千亿大动作!深圳创新“四姐妹”,All in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