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映的心理学解释如下:
镜映这个概念在自体心理学上是指养育者需要像镜子一样对孩子的价值、成绩和成就做出适当的反应,孩子在养育者的经年累月的‘镜映’作用下,能够逐渐完成从“外部肯定”转变为自我肯定,从而孩子以自信和高自尊的方式去展示自己健康的自恋。
两种不恰当的镜映方式,一种是僵化的过度认可,僵化而非随着孩子成长而逐渐成熟,一种是僵化的过度贬低,前者孩子会因为过度的赞许而过高看待自己,可能会走向自负和过度自恋。
后一种则是无论如何展示自己,得到的反馈都是贬低、负面评价,使得个体畏惧于展现自己的健康自恋和发展自己的潜能,并常感觉自己不如人和低人一等,从而走向无能、退缩和逃避。
扩展:
镜映的价值和意义:
人类之所以孜孜以求地发明照相机,现代人之所以热衷拍照,都是因为我们本能地渴望被看见,尤其是被眼睛和心灵记录。这也是人们喜欢在浴室和KTV唱歌的原因,我们不止是唱歌,我们还需要听见自己的回声,最好还有听众在旁边听着,那会让我们感到内心的满足感。
我们去投身于文学和艺术的世界,也是一样的心理需求,我们渴望看到作者说出我们的想法和感觉,也渴望在艺术里体验到精神的共鸣。
这就是被镜映的感觉,那是令人幸福和满足的感觉,这感觉可以帮助我们暂时地消融孤独感,因为在被镜映的时刻,我们会体验到自己正在与世界同在,与他人有所链接,那将让我们确认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这种被镜映的需要,是所有人都有的,是人们时时刻刻、日日年年都在寻求着的,是像吃饭和睡觉那样永永远远都没个够的那种需要,无论是一个健康快乐、幸福满足的人,还是一个痛苦抑郁、悲观失望的人,都是一样。
只不过对于后者来说,他们要么没有意识到自己有这样的需要,要么不知道如何通过积极健康的方式去获取满足,以至于愈发地深陷囹圄,无助困扰,形成一种无可自拔的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