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知识网 中意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用知识 »

原创 7月7日小暑,不管多忙,也要记得“吃3样,忌2事”,家人安康入伏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蝉鸣催暑至,荷风送暗香。当二十四节气的指针指向小暑,天地间便奏响了盛夏的乐章。这个始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的节气,不仅带来渐盛的暑气,更藏着中国人传承千年的生活智慧。

小暑时节,太阳到达黄经105°,北半球的热力舞台正式拉开帷幕。此时节,江淮流域“黄梅时节家家雨”的缠绵渐歇,取而代之的是“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的燥热。田间地头,玉米抽雄、大豆结荚,万物在骄阳下蓬勃生长;荷塘深处,“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娇羞已化作“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壮阔。正如农谚“小暑小禾黄”所述,暑气虽未达极盛,却已在天地间埋下炽热的伏笔。

吃3样

1. 藕。“荷莲一身宝,秋藕最补人”。

小暑时节的鲜藕,吸足了天地间的水汽,脆嫩清甜。中医认为,藕性寒味甘,能清热凉血、健脾开胃,正如《本草纲目》所言“主补中养神,益气力”。

无论是凉拌藕片的清爽,还是糯米糖藕的甜蜜,都能在暑热中为身体注入丝丝凉意。值得一提的是,藕皮富含膳食纤维,洗净后直接啃食,更能最大化保留其养生功效。

2. 鳝。民间素有“小暑黄鳝赛人参”的说法。

此时的黄鳝,肉质肥美,营养丰富。它富含DHA和卵磷脂,是脑细胞的“加油站”;特有的“鳝鱼素”,能调节血糖,堪称糖尿病患者的福音。

紫苏烧鳝段、鳝骨豆腐汤等做法,既能保留黄鳝的鲜美,又能发挥其补中益气、祛风除湿的功效。不过,黄鳝性温,有宿疾者需适量食用。

3. 饺。北方有“头伏饺子二伏面”的习俗,小暑临近入伏,饺子便成了餐桌上的主角。

新麦磨粉制成的面皮,包裹着时令蔬菜或鲜肉,形如元宝,寓意“元宝藏福”。饺子皮补气,馅料多样,既能健脾开胃,又能补充体力。煮饺子的水别倒掉,加点紫菜、虾皮,一碗“原汤化原食”的养生汤便成了夏日的绝佳饮品。

忌2事

1. 忌辛辣。

小暑时节,湿热交蒸,人体本就容易上火。此时若再贪食辛辣,无异于“火上浇油”。辛辣食物不仅会刺激肠胃,引发便秘、口腔溃疡等问题,还可能加重体内湿气,导致痤疮、痔疮发作。

不妨用醋溜绿豆芽、凉拌黄瓜等清爽小菜替代麻辣菜肴,让身体在清凉中保持平衡。

2. 忌生冷。冰镇西瓜、冷饮冰品虽能带来一时的畅快,却会对脾胃造成“致命暴击”。

中医认为,“寒凉伤胃”,过度食用生冷食物,会导致阳气受损,引发腹痛、腹泻等症状。若想解暑,不妨煮一碗绿豆汤,或用荷叶、薏米煲粥,既能清热利湿,又不会损伤脾胃。

起居有道,顺时养生

1. 养心:心静自然凉。“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小暑时节,宜保持心境平和。可在清晨或傍晚,漫步于荷塘边、树荫下,听蝉鸣、闻荷香,让身心在自然中舒展。中医认为,夏季属火,对应于心,“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故养心之要在于静心。

2. 祛湿:晒衣晒书驱霉气。“六月六,家家晒红绿”。小暑前后,阳光充足,正是晾晒衣物、书籍的好时机。将久置的衣物、被褥置于阳光下暴晒,既能杀灭螨虫,又能祛除霉味;把藏书取出晾晒,可防止虫蛀,让书香更持久。这种古老的习俗,实则蕴含着祛湿防霉的养生智慧。

3. 冬病夏治:伏天进补正当时。小暑过后,便是三伏天。此时人体阳气旺盛,腠理疏松,正是“冬病夏治”的黄金时期。对于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等冬季易发作的疾病,可通过三伏贴、艾灸等方式,借助天时阳气,驱除体内伏寒。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时而养,方能事半功倍。

小暑的美,在于它的热烈与诗意。清晨,看“晓荷承坠露,晚岫障斜阳”;午后,听“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夜晚,望“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古人在暑热中寻得的雅趣,至今仍能滋养我们的心灵。不妨在忙碌的生活中,偷得半日闲,煮一壶清茶,读一卷诗书,让时光在茶香墨韵中慢下来。

小暑至,盛夏始。这个节气教会我们的,不仅是如何应对暑热,更是如何在岁月流转中,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与敬畏。吃三样应季食材,忌两件伤身之事,让身心在顺时调养中安康入伏;赏荷听雨,晒书品茗,让日子在诗意栖居中绽放光彩。愿我们在这个小暑时节,既能拥抱夏日的热烈,又能守住内心的清凉,与家人一起,稳稳度过每一个安康的伏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知识网 » 原创 7月7日小暑,不管多忙,也要记得“吃3样,忌2事”,家人安康入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