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知识网 中意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用知识 »

被忽视的"血管衰老"危机,动脉硬化如何悄然发生?

动脉硬化(Atherosclerosis)并非老年人专利!最新数据显示,我国35岁以上人群颈动脉斑块检出率超40%。这种血管壁慢性炎症反应引发的"管道锈蚀",正是心梗、脑卒中的共同病理基础。

一、动脉硬化如何悄然发生?

▶ 病变四阶段

1、内皮损伤期(青少年即可出现)

高血压/吸烟等导致血管内皮出现微裂痕,低密度脂蛋白(LDL)渗入内皮下氧化沉积。

2、脂纹形成期

巨噬细胞吞噬氧化LDL转化为泡沫细胞,形成黄色脂质条纹(动脉内膜增厚)。

3、斑块进展期

平滑肌细胞迁移形成纤维帽,核心积聚胆固醇结晶,钙盐沉积导致斑块硬化。

4、并发症期

斑块破裂引发血栓,或严重狭窄导致靶器官缺血(如冠脉狭窄>70%诱发心绞痛)。

▶ 关键致病机制

炎症反应:IL-6、TNF-α等促炎因子加速斑块不稳定。

氧化应激:自由基攻击导致内皮功能障碍。

血流剪切力异常:分叉处湍流更易形成斑块。

二、六大高危人群自查

危险因素具体表现风险倍数,不可控因素男性>45岁、女性>55岁、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风险是2-3倍;代谢异常糖尿病、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风险是4-5倍;生活方式吸烟(每日>10支)、酗酒、久坐>8h/天,风险是1.5-2倍;饮食结构反式脂肪摄入>2g/天、膳食纤维<25g/天,风险是1.8倍;精神压力长期焦虑(皮质醇持续升高),风险是1.3倍;睡眠障碍睡眠呼吸暂停(AHI>30次/小时),风险是2.1倍。

三、警惕这些隐匿症状

早期信号:间歇性跛行(行走后下肢痛)、短暂视力模糊、耳鸣。

进展期表现:

冠状动脉:压榨性胸痛(向左肩放射)

颈动脉:突发眩晕、一过性黑矇

肾动脉:顽固性高血压+夜尿增多

沉默型病变:50%患者首次症状即为心梗/脑卒中

四、科学防治方案

▶ 医学检查金标准

颈动脉超声(筛查首选):测量内膜中层厚度(IMT>1.0mm异常)

冠脉CTA:评估钙化积分(Agatston评分>400提示高风险)

血管内皮功能检测:血流介导舒张(FMD<6%提示功能障碍)

▶ 分层干预策略

1、基础治疗(所有患者必需)

饮食:地中海饮食模式(每日坚果30g+深海鱼2次/周)

运动:每周150分钟有氧(靶心率=170-年龄)

戒烟限酒:戒烟1年可使心血管风险降低50%

2、药物强化(中高风险者)

降脂:他汀类(LDL-C目标值<1.8mmol/L)

抗栓:阿司匹林(出血风险评估后使用)

降压:优选ARB/ACEI类(血压<130/80mmHg)

3、手术治疗(狭窄>70%)

支架植入:药物涂层支架再狭窄率<5%

内膜剥脱术:颈动脉狭窄首选

五、最新研究突破

纳米靶向治疗:载药纳米颗粒精准溶解斑块(2024年II期临床试验)。

基因编辑:PCSK9基因抑制剂使LDL降低60%。

人工智能预警:AI分析眼底照片预测动脉硬化准确率达89%。

血管健康管理时间表

20岁起:每年测血压/血脂

30岁后:每3年做颈动脉超声

40岁以上:评估10年心血管风险(ASCVD评分)

血管的"保质期"取决于你的生活方式选择!

缺血预适应训练

纯物理方法防治心脑血管病

脑心健-AI智能心脑健康主动防治,国家二类医疗器械,非药物纯物理治疗技术。产品具有AI多模态生理参数融合分析、未病预防、筛查预警、康复治疗、云数据健康评估全方位一体的心脑血管健康管理功能,通过手机微信查看及管理用户健康数据。

缺血预适应训练通过对人体自我防护能力的刺激,使人体产生一种对器官和组织缺血、缺氧性伤害的耐受力,一旦发生心梗、脑梗等重大问题,可以拓宽治疗时间窗,也就是延长最佳急救时间。

脑心健预适应训练仪,由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深圳市华盈泰医疗有限公司研发生产,通过对肢体进行反复的、短暂的、无创伤、无危害的缺血刺激,再灌输回流,激发人体免疫系统的应急机制,产生和释放内源性保护物质(如:腺苷、缓激肽、一氧化氮等),这些物质参与保护心肌和能量代谢。

其中,被激活的一氧化氮,是“血管清道夫”, 可将积存在血管壁上的脂肪、胆固醇带走,一氧化氮还可在细胞中作为细胞之间沟通的信使,并使血管扩张。

缺血预适应训练可提高人体全身器官组织抗缺血缺氧能力,对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等,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对心脑血管尤其是冠心病、心肌损伤、脑梗等病症有良好的预防及康复治疗作用。

缺血预适应训练,像给血管做运动,训练一次相当于血液循环5km,很好的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增加人体代谢能力,排出有毒物质,增加机体免疫力和人体代偿能力,对人体防御机能,修复机能均有好处,有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通过做缺血预适应训练,可有效促进小血管建立起侧支循环,当主动脉发生狭窄或阻塞,血液便可通过侧支绕过阻塞部位进行输送,侧支逐渐变粗、血流量逐渐增大,侧支循环代偿增多,保障全身血液的正常输送,有效避免脑梗死、心脏猝死等恶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这些通过侧支重新建立起来的循环称为侧支循环。侧支循环与冠状动脉搭桥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文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学治疗,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知识网 » 被忽视的"血管衰老"危机,动脉硬化如何悄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