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变性是指蛋白质的天然构象遭到破坏,导致其生物活性丧失的现象。使蛋白质变性的因素主要有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两大类:
-
物理因素:
- 高温:高温可破坏蛋白质分子中的氢键、疏水键等非共价键,导致蛋白质结构松散。
- 辐射:紫外线等辐射可以破坏蛋白质分子中的共价键,引起蛋白质变性。
- 剧烈搅拌或震荡:机械力作用可破坏蛋白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
化学因素:
- 强酸、强碱:pH值的剧烈变化会改变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残基的电荷状态,从而影响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 有机溶剂:如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能破坏蛋白质分子中的疏水相互作用,导致蛋白质变性。
- 盐:高浓度的盐溶液可以破坏蛋白质分子表面的水化层,导致蛋白质聚集沉淀。
- 还原剂或氧化剂:如巯基乙醇、碘酸钠等可以改变蛋白质分子中二硫键的状态,影响蛋白质的三维结构。
以上这些因素都可以导致蛋白质变性,但它们通常不会导致蛋白质一级结构(即氨基酸序列)的改变。在实际应用中,了解这些变性机制有助于合理处理和保存蛋白质样品,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能使蛋白质变性的物质有?
强酸、强碱、重金属盐、甲醛、苯酚、强氧化剂、浓的酒精、双氧水、碘酒、三氯乙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