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清晨,我溜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到门口排队的李大妈(化名)老脸微红,手里攥着一张社区发的“心理咨询预约表”。她轻声说:“我焦虑失眠好几个月了,听说这周能在这儿挂号……”我心里咯噔一下——原来咱社区也能直接看心理医生了吗?
国家动作是真的大。2025年4月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联合下发《“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国卫医政函〔2025〕93号),明确到2025年底,各地三级医院要普遍开设心理门诊、睡眠门诊,并推动基层医疗机构提供心理服务。3月10日,新华发布采访国家卫健委负责人,预计年底前各地排级市至少有一家医院能看心理、睡眠门诊,心理热线也会普及到省市级。
那天早上,社区门诊嘈杂有序。李大妈挤进诊室,和心理医生聊起“最近晚上睡不着、心里老嘀咕”,医生熟练地指了个简易自测量表。诊室外,护士小张拿着电脑表格,解释“这不收费,遵循医保规定,社区已备案服务”。我站旁边,听完我忍不住叹气——这服务真来了,可大家信得过吗?
我问小张:“社区医护培训到位了吗?”她说,三个月前有50名一线医生参加街道组织的“心理健康培训”,但实际上只有20人完成考核。到2025年底,省里要求90%乡镇卫生院都能提供简易心理门诊。我觉得这培训力度虽然扎眼,但覆盖率还差了点。
我又翻开手机,上面显示:2024年《人民日报》社科观察刊文写,国内有约5400万人有抑郁症状、4100万有焦虑障碍,尤其成年人压力大。可基层实际门诊数据还没透明。社区到诊人数每天不过三五十人,远不及现实需求。
我其实也没想到自己聊心理门诊聊得这么起劲,但那一刻,看到李大妈那种“看得到希望”的脸,我又有点儿慌——这种服务,能不能真落到每一个失眠焦虑的人手上?
我看啊,国家把精神卫生服务提到和儿科同等高度挺及时,这力度也扎眼。但落地细节还得看:基层资源够不够、培训完成率够不够、民众认知够不够?像李大妈这次预约能顺利吗?下个月会不会有更多邻居都来排号?社区能不能配套“心理减压”活动,让需求慢慢释放?
我支持这些进社区的心理服务,但也觉得继续推进宣传和流程简化太关键。能不能设立“社区心理健康日”,线上线下宣传、体验都做起来?这样剩下的犹豫和懒得,不就能一点点打消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