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知识网 中意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用知识 »

【热点】别让“熟悉的家”变成“危险陷阱”:家长必知的五大儿童安全雷区

作为儿童急诊科医生,我们见过太多原本可以避免的意外事故:孩子误吞药物、从窗户坠落、被热水烫伤、气道被异物堵住……这些事故的发生,往往只因家长一个不经意的疏忽,却可能改变孩子的一生。

其实,危险并不遥远,就藏在我们最熟悉的“家”里。今天,我们想和每一位家长一起查一查,你家里是不是也“中招”了这些儿童安全雷区。

雷区一:药品乱放——孩子眼中的“彩色糖豆”

儿童急诊抢救室最常见的非感染类就诊原因之一,就是“误服药物”。很多药物看上去像糖果、闻起来香香的,甚至装在可爱的瓶子里,对孩子来说,诱惑太大。他们没有“吃了这个会中毒”的概念,只会想着尝一尝。

有的孩子一次吞下了整瓶维生素片,有的误食止痛药、激素药物,甚至有孩子吃了成人的降压药、安眠药而导致低血压、昏迷甚至危及生命。有些看似“安全”的中成药,也会因超量服用造成脏器功能衰竭的危险。

专家提醒

孩子的行为逻辑无法用成人思维去衡量,他们并不懂“药”与“糖”的区别,更没有用药剂量的概念。一旦误服药物,轻则恶心呕吐、嗜睡,重则昏迷、抽搐甚至危及生命。

家长应该这样做

所有药品必须放在孩子接触不到的位置,最好放在加锁的柜子里。

切勿将药品装入饮料瓶、糖果盒中,以免混淆。

给孩子服药时务必在大人监督下完成,并不要在孩子面前频繁演示“吃药”,避免孩子模仿。

家中如有访客(老人、亲友)也应留意其携带药品是否妥善保管。

雷区二:窗户、阳台、楼梯——“高处”伤人不是偶然

在儿童高处坠落事件中,我们经常听到家长说:“才转身去拿个东西,他就从窗台掉下去了。”类似事故在城市高层住宅区尤其常见。一些家庭将飘窗当成玩乐场地,或把沙发、桌子紧贴窗台摆放,孩子很容易借物攀爬、失足坠落。

更可怕的是,有的家庭装了护栏,却因为“太美观”故意不加防护网,或者栏杆间距过宽,孩子轻易就能钻出去。

专家提醒

孩子从高处坠落常造成头部重创和内脏破裂。0~6岁的孩子,头部占身体比例大,跌落时更容易首先着地,带来颅脑损伤、骨折甚至危及生命。

家长应该这样做

所有窗户应安装限位器、防护栏,栏杆高度不低于1.2米,栏杆间隙不大于10cm,防止孩子钻出。

避免将沙发、床、椅子等可攀爬物体靠近窗边。

不要让孩子单独在阳台、楼梯间玩耍,家有楼梯应加装安全门栏。

教育孩子:“不靠近窗户”应成为居家常识,像交通安全一样反复强调。

雷区三:热水、汤锅、电热壶——警惕“温暖”的伤害

冬天和餐前饭点是儿童烫伤的高发时段。小朋友爬上餐桌掀翻热汤锅、拉扯电热壶的电线、碰翻正在加热的奶瓶……这些场景,太多家庭都经历过。

许多家长认为:“稍微烫一下,没事。”但你知道吗?60℃的热液体,只需3-5秒就能造成深Ⅱ度烫伤。而大面积烫伤会引发电解质紊乱、感染、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专家提醒

孩子皮肤薄嫩,热水、热食物、热蒸汽都有可能造成烧伤。更可怕的是,被烫后的第一反应错误处理(比如抹牙膏、酱油、蛋清),反而会延误救治,增加烧伤深度和感染风险。

家长应该这样做

热汤、火锅、热菜上桌前应提前分装,不要整锅整盘直接放孩子能碰到的地方。

饮水机、电热壶、暖奶器等应设置在高处或专属台面,并启用儿童锁功能。

孩子洗澡水温应控制在37~40℃,先放冷水再放热水,大人试水温后再放孩子入浴。

家中应常备烫伤专用敷料或冷敷包,发生烫伤应持续冷水冲洗15~30分钟,避免感染。

雷区四:小物件、小零件、小坚果——“卡住”孩子的一口气

“医生,我孩子突然脸发紫,说不出话了!”这样的描述在急诊室并不罕见。很多低龄儿童会把玩具、果仁、硬币、磁力珠等放入口中,有的进入胃肠道,有的卡在喉咙、气管,引发窒息或呼吸困难。

我们曾抢救过因吞入按钮电池而引起食管灼伤穿孔的孩子,也见过一岁半宝宝吸入整颗葡萄窒息导致失去生命。

专家提醒

1~3岁的孩子是“口欲期”,他们喜欢用嘴“认识世界”。家中任何直径小于2.5cm的物品都可能成为“杀手”。尤其花生、爆米花、果冻等,“软”但滑,最容易吸入气道,危险极高。

家长应该这样做

5岁以下孩子不要喂花生、瓜子、果冻等易呛食品。

气道卡住异物后,可尝试进行“海姆立克法”帮助异物排出。

家中避免摆放小珠子、纽扣、电池等“吞咽级”物品。

玩具需符合国家标准,不可拆出小零件;谨慎选用磁力玩具。

一旦误吞异物,不要催吐、不喂水,保持呼吸通畅后立刻送急诊。

雷区五:厨房和浴室——危险最高的两大空间

厨房,是意外伤害的“高发地带”:刀具、热油、煤气、锋利的厨具……而浴室则湿滑易摔、电器密集、水温不可控。每年都有孩子因地面打滑撞伤头部、触电、误食清洁剂或洁厕灵前来就诊。

家长总以为“他只是来看看”,可现实是,一个伸手、一个滑倒,就可能酿成不可逆的后果。

专家提醒

家庭最常见的严重伤害往往就来自这些熟悉的地方。家长必须对厨房和浴室设置“儿童禁入线”。所有危险物品都应“上锁、上架、隐蔽存放”。

家长应该这样做

厨房门应上锁,或加装儿童门栏,禁止孩子单独进入。

所有洗洁精、洁厕灵、消毒液等应放在加锁高柜,绝不可放在饮料瓶中存储。

插座必须加盖,电器远离水源,浴室地板需铺设防滑垫。

热水器温度应设为50℃以下,避免自动出水烫伤。

写在最后:别等进了急诊室,才后悔没防住

每一个走进急诊的家庭,都带着焦虑、后悔、心疼。而每一个曾被孩子的哭声击中的医生,也希望少遇见一些“本可避免”的伤害。

安全教育不是一纸文件,而是体现在你关好窗户的那一刻,把药放上高柜的那个动作,每天一句叮嘱别碰插座的坚持。

家长是孩子最早的守护者。查一查家中是否还存在安全隐患,改一改已经习惯了的危险摆设。今天做一点改变,明天可能就能避开一个伤害。

儿童安全,从家开始,从你我做起。

文 | 曲艳凝

审 | 郭琳瑛

来源 | 科普中国

编辑 | 宣传中心 郝洁

首都儿童医学中心

科普号

首都儿童医学中心

新闻号

首都儿童医学中心

健康科普

新闻动态

就诊服务

首都儿童医学中心融媒体矩阵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知识网 » 【热点】别让“熟悉的家”变成“危险陷阱”:家长必知的五大儿童安全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