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知识网 中意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用知识 »

原创 三伏天,建议多吃这个“祛湿王”,祛湿气,排湿寒,远离大肚腩

导语:夏季“必喝一碗汤”,一补虚,二消暑,三助眠,一觉睡到大天亮!

马上就入伏了,一年中最闷热潮湿的日子正式拉开序幕。出门一趟,空气像湿热的毛巾裹在身上,回家往空调房一钻,冷气一激,整个人又像被抽干了力气,懒洋洋提不起精神。伏天里,身体最怕的就是"湿"。湿气缠身,整个人就像泡了水的海绵,沉重、黏腻、打不起精神,连带着腰腹那一圈也仿佛被无形的力量裹住,越来越紧,越来越沉。

想摆脱这种伏天特有的"沉重感"?今天分享一碗汤——土茯苓大骨头红豆汤。它不跟你讲大道理,只用一个字征服你:香! 喝完那种浑身通透的舒服劲儿,谁试谁知道!

说起祛湿,很多人想到薏米、赤小豆。但今天这位"祛湿王"是土茯苓。别把它跟普通茯苓弄混了!土茯苓是新鲜或干燥的根茎,带着泥土的质朴气息,煮汤自带一种独特的清甜回甘。它不像药材般难以下咽,反而能完美融入家常汤水,贡献一份温和的力量,帮助身体在闷热潮湿的三伏天里,卸掉那份沉重的"湿包袱"。这碗汤,喝的是食材本真的鲜甜,是时间慢炖出的醇厚。没有复杂的药理,只有家的味道和伏天里最渴望的那份舒坦。

【土茯苓大骨头红豆汤】 所需食材:土茯苓、大骨头、山药、红豆、八角、大葱、生姜、香叶、干辣椒、盐、鸡精、料酒

具体做法:1、红豆提前浸泡。土茯苓洗净,若是新鲜货,用刀背拍裂或切片更易出味;干品则需充分泡发。大骨头冷水下锅,加姜片、葱段、1勺料酒,大火煮开焯水5分钟,捞出洗净浮沫。山药去皮切滚刀块,泡水里防氧化。姜拍松,葱切段。

2、锅烧热,倒入少许油(用猪油更香!),下姜片、葱段、八角、香叶、干辣椒(怕辣可掰开去籽),中小火煸炒出浓郁香气。放入焯好水的大骨头,继续煸炒几分钟,炒到骨头表面微微焦黄,烹入1勺料酒,酒气蒸腾带走腥味。一次性加入足量热水(汤好喝的关键一:加热水,汤更浓白),水量要没过所有食材并高出许多。大火烧开,撇干净浮沫。

3、加入处理好的土茯苓和泡好的红豆。再次大火烧开后,转最小火,盖上锅盖,慢炖至少1.5小时。时间是最好的调味剂,耐心等待醇香释放。炖够时间后,汤色变得浓郁醇厚,香气四溢。此时加入山药块。继续盖上盖子,小火炖煮20-30分钟,直到山药软糯。

4、最后加入盐调味。喜欢更鲜一点的,可加少许鸡精或味精(不加也很鲜美)。轻轻搅匀,再煮5分钟即可关火。

盛出热腾腾的汤,大骨头上的肉已炖得酥烂脱骨,山药粉糯,红豆绵软。汤头融合了骨香、豆香、土茯苓的草本清香和香料的馥郁,喝一口,温润醇厚,从喉咙一直暖到胃里,伏天积攒的黏腻感被温柔驱散。

伏天的厨房,烟火气里藏着解药。 一锅土茯苓大骨头红豆汤在灶上咕嘟着,香气弥漫,这就是对抗闷热潮湿最温柔也最有力的方式。汤炖好了,盛一碗,吹吹热气,趁热喝下。当那温润醇厚的汤滑过喉咙,暖意蔓延,细密的汗珠从额头、从后背悄悄沁出,你会感觉整个人像卸下了湿漉漉的盔甲,从里到外都轻快、通透了。伏天宠爱自己,就从这一碗祛湿汤开始吧。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知识网 » 原创 三伏天,建议多吃这个“祛湿王”,祛湿气,排湿寒,远离大肚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