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渡大渡河之后,红军并未真正摆脱险境。由于在安顺场只找到几条破旧的小木船,面对数以万计的红军渡河,这些小木船显然无法满足需求。如果仅依赖这些船只,估计最快也需一个月才能将所有人安全渡过。然而,身后中央军薛岳和川军刘湘的部队正在逐步逼近,如果红军不能在短时间内全员过河,就将面临背水一战的极端风险。
为了改变被动局面,上级决策命令杨成武率领红四团夺取泸定桥。彼时,红四团距离泸定桥还有240里路,途经险峻山道,沿途还有小股敌军把守,想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这一艰巨任务无疑充满挑战。然而,杨成武带领部队以惊人的毅力坚持行军,经过整整一昼夜,终于按时抵达泸定桥。
泸定桥当时由刘文辉第2旅第38团的两个营把守。为了阻止红军过桥,团长李全山下令手下迅速拆除桥上的木板,仅剩下13根光滑的铁索。为了夺回泸定桥,杨成武倾尽全力。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由曾庆林(时任红四团第三营营长)带领全团配备的百余挺轻、重机枪,形成火力掩护,以便顺利进行夺桥和铺桥的行动。”
如此猛烈的火力,使得对面的川军根本无法抵挡住。这时,李全山见情况危急,急忙向旅长袁国瑞请求支援。然而,袁国瑞此刻正忙于抵御红1师和教导团的攻击,自身也难保。于是他只能匆匆回应了一句“我这里也很紧张”,便挂掉了电话。
李全山内心愈加焦急,立刻指派2营长周桂三负责断后,而他则迅速带兵朝天全方向撤退。李全山刚走,周桂三也不甘示弱,留下一连队守阵,随后也迅速向天全逃去。此时,22名红军突击队员正奋勇攀爬铁索,边向敌人射击,眼看就要冲过桥头。
为了应对即将来临的失败,饶杰决定在桥头放火。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以为此举是敌人在绝境中使用的最后一搏。然而,后来我阅读了饶杰的一篇回忆文章,才了解到他放火的真正意图。他在《我的军人生涯》中回忆称,为了防止红军渡桥,自己和部队提前拆除了桥上的木板;而旅长袁国瑞更是设计了预案,计划在桥上绑上数百枚手榴弹,准备在危急时刻点燃火焰,借助大火引爆手榴弹,彻底摧毁桥梁。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篇文章时,坦白说内心有些怀疑,若要炸桥,为什么不用炸药呢?但在了解了当时川军的装备状况后,我相信了饶杰的说法。刘文辉因为与刘湘争夺四川王的失败,被迫退至西康一带,手下仅有两万余人,装备极其简陋,士兵手里的步枪竟有三分之一根本无法开火。若连步枪的配置都有这么大的问题,炸药更是稀缺得可怜。
正因为这样,川军第38团才不得不以手榴弹替代炸药。由于负责守桥的两个营平时主要任务是征税,缺乏实战经验,他们不清楚手榴弹用火并无法引爆。因此,尽管饶杰在最后关头放了火,手榴弹却并没有如预期那样爆炸。从饶杰的回忆中可以看出,尽管当年刘文辉不愿意炸桥,但还是制定了相关的预案,只是在紧急关头未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