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知识网 中意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用知识 »

小暑,小暑神清夏日长

小暑以后暑热的天气特点更加突出。人体出汗多,消耗大再加之劳累,容易耗气伤阴。加之炎热的天气会导致空气湿度升高,形成湿热的环境,从而加重人体内湿邪的滞留,其对血压波动的有直接影响,中医理论中“暑邪”对心、脾等脏腑功能也有一定的干扰。

一、小暑节气气候

特点及对血压的影响

  1. 小暑后气温升高,血管因“热胀冷缩”原理扩张,外周阻力降低,可能导致血压暂时性下降。然而,这种下降并非病情好转,而是因出汗导致的体液流失(如钠、钾等电解质)和血容量减少所致。患者若因此擅自停药,极易引发血压反弹或心脑血管意外。
  2. 小暑湿热交加,中医认为“暑邪”兼具热邪与湿邪特性:
  3. 热邪:加速代谢,耗气伤津,导致烦躁、出汗增多,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可能引发血压波动。
  4. 湿邪:困阻脾胃,影响运化功能,导致体内水湿代谢失衡,可能间接加重高血压患者的血管负担。
  5. 高温天气中如果高血压患者频繁出入空调房或过度贪凉(如冷水澡、冷饮),会导致血管反复收缩与扩张,增加血压波动幅度,甚至诱发心梗、脑卒中等。

二、高血压患者

小暑养生的关键措施

01

饮食调理

小暑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少食辛辣油腻的食物。新鲜蔬菜和水果是理想的选择。

补钾与补水:多食香蕉、菠菜、毛豆等补钾食物,缓解电解质失衡;每日饮水不少于2000毫升,可饮用淡盐水或绿豆汤补充体液,避免过多饮用咖啡、碳酸饮料和含糖饮品。

清热利湿: 可以选择如芦根、白茅根、葛根、竹叶、绿豆、赤小豆、生薏苡仁、冬瓜、苦瓜等等甘凉食物,辅以荷叶、薄荷茶祛暑;避免生冷寒凉的食物(如冰镇西瓜),以防寒湿伤脾。

低盐低脂:减少烧烤、啤酒等高盐高脂饮食,控制钠摄入(每日<6克)。

02

起居与运动

避免温差过大:空调温度宜控制在26℃~28℃,室内外温差不超过7℃;出汗后勿立即吹冷风或冲凉。

适度运动:小暑养生提倡“少动多静”,尤其是老人与小孩,以及体质较弱的人,尽量避免在烈日下剧烈运动。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活动,以微汗为度;避免高温时段剧烈运动引发脱水。

注意防暑:穿着透气、宽松和轻便的衣物。外出选择遮阳帽、防晒霜和太阳镜。

午睡养心:11:00~13:00(心经当令)适当午睡或闭目养神,收敛心神,缓解夏季“情绪中暑”。

03

情志调摄与中医辅助疗法

穴位按摩:按揉劳宫穴(掌心)、内关穴(腕横纹上2寸)以清心安神;艾灸足三里、关元穴可温阳健脾。

药膳调理:心火亢盛者可用竹叶、莲子心泡茶;脾虚湿困者可煮薏仁山药粥或饮用陈皮茶。

04

科学用药与监测

不可擅自停药:即使血压暂时下降,仍需遵医嘱规律用药。

加强血压监测:重点关注晨起、傍晚及夜间血压,警惕“假性平稳”误区(夜间血压不降),必要时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并调整用药时间。

05

特殊注意事项

防暑与防寒并重:外出做好防晒,避免长时间暴晒;同时注意空调房内保暖,尤其保护颈、背部。

总 结

小暑节气的高温湿热环境对高血压患者构成双重挑战:一方面血管扩张可能掩盖真实病情,另一方面湿热伤及心脾易诱发血压波动。通过科学用药、饮食调理、适度运动及中医养生(如穴位按摩、药膳)的综合干预,可有效维持血压稳定。患者需谨记“血压假性下降”的误区,坚持规律监测,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避免因气候影响放松管理。

撰稿:张德凤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知识网 » 小暑,小暑神清夏日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