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知识网 中意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用知识 »

空腹血糖高“4种症型及治疗用药”,错过你还需等一年!

从中医角度看,空腹血糖升高多与"肝脾不调"、"肾精不足"相关。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肾主藏精,三脏功能失调可导致空腹时血糖调控失常。根据临床表现和体质特点,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证型:

1、肝郁脾虚证:此型患者多见情绪波动大,易怒或抑郁,伴有脘腹胀满、食欲时好时坏、大便不调等症状。

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肝气郁结则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导致空腹时血糖调控失常。而餐后因食物刺激,脾暂时恢复运化能力,故血糖可维持在正常范围。舌象多见舌边红、苔薄白或微黄,脉弦细。

肝郁脾虚证的治疗以疏肝健脾为基本原则。常用方剂包括逍遥散、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汤加减。药物组成通常为: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炙甘草、薄荷、生姜。若肝郁化热明显,可加黄芩、栀子,若脾虚甚者,可加党参。此方通过调和肝脾,恢复气机升降,从而改善空腹血糖水平。

2、脾肾两虚证:表现为晨起疲倦、腰膝酸软、夜尿频多,可能伴有耳鸣、记忆力减退。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虚则运化无力,肾虚则固摄无权,共同导致空腹时精微物质(血糖)不能正常被利用和储存。舌象多见舌淡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细无力。这一证型与现代医学的"空腹血糖受损"状态有相似之处。

脾肾两虚证的调治宜健脾益肾,方选参苓白术散合六味地黄丸加减。基础方为: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熟地黄、山茱萸、泽泻、牡丹皮。肾阳虚明显者加肉桂、附子;肾阴虚明显者加枸杞子、女贞子。现代研究表明,此类方剂可通过调节下丘脑-垂体-靶腺轴功能,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

3、胃热脾虚证(或称胃强脾弱证):患者常有食欲旺盛但餐后腹胀,口渴但饮水不多,大便前干后稀等表现。胃中有热则消谷善饥,脾虚则运化无力,形成"能吃不能化"的矛盾状态。空腹时脾虚显现,血糖升高;餐后胃热促进消化,故血糖反可正常。舌质红,苔黄腻或中后部白腻,脉滑数重按无力。此型在中医文献中常被描述为"中消"的特殊表现。

对于胃热脾虚证(胃强脾弱证),中医采用清胃健脾法,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化裁。柴胡、黄芩、桂枝、干姜、天花粉、煅牡蛎、当归、川芎、白芍、茯苓、泽泻、白术。该方寒温并用,既能清胃热,又可温脾阳,适合寒热错杂的复杂病机。

4、瘀血内阻证:多见于病程较长或合并微血管病变的患者,可见面色晦暗、唇甲青紫、舌下络脉曲张等瘀血征象。瘀血阻滞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血糖代谢异常。这类患者空腹血糖升高可能提示已有络脉损伤,是病情加重的信号。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

瘀血内阻证需活血化瘀通络,常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可酌加丹参、鬼箭羽等具有降糖作用的活血药。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知识网 » 空腹血糖高“4种症型及治疗用药”,错过你还需等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