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知识网 中意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用知识 »

结直肠癌患者生存年鉴发布,透露了哪些好消息?

7月5日,第23届广东省大肠病学术会议暨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胃肠肿瘤分会年会与结直肠癌规范化及个体化综合诊疗新进展培训班在广州举行。备受瞩目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结直肠癌患者生存年鉴》(以下简称《年鉴》)在此次大会上正式发布。《年鉴》显示,非转移性结直肠癌手术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已达到86.5%,且呈现逐年提升的良好趋势。这一成果为结直肠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医学界在该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注入了强大动力。

I期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已达93.6%

社区筛查结硕果仍需持续发力

《年鉴》对2010年至2021年首次治疗、第一原发肿瘤为结直肠癌的24403名住院患者的临床分子病理特征及生存情况进行了详细统计,随访截止时间为2025年6月15日。结果显示,在所有非转移性结直肠癌手术患者中,直肠癌手术占47.6%,其中II、III期患者最多,病理以中分化腺癌为主。10245例非转移性结直肠癌手术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87.4个月,1年、3年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8.3%、92.0%和86.5%,患者的5 年生存率逐年提升。

早期、中期结直肠癌几乎没有任何症状,往往是通过体检或筛查发现的。此次《年鉴》统计显示,在所有非转移性结直肠癌手术患者中,I期、II期和III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3.6%、88.1%和77.8%。这一结果再次凸显了肿瘤早期发现的重要性。

中肿是中国最早开展肿瘤社区筛查的单位之一,结直肠科在国内首次提出并实践了“社区肿瘤学”的理念,出版了两版《社区肿瘤学》及系列科普读物。从1995年的“九五攻关课题”到2014年的广州协同创新项目,再到2011年起与越秀区疾控中心合作,医务人员们利用节假日走进社区,坚持不懈地开展肠癌筛查工作,有效推动了肿瘤防治知识的普及,降低了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我们的粪便隐血试验最早是用化学方法,假阳性率比较高,后来用免疫法准确率大为提升,现在的基因检测法虽然准确率更高,但费用较为昂贵,社区筛查还需要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进行综合考量。”中肿结直肠癌资深首席专家、学科带头人万德森教授介绍道。经过多年的实践检验,“粪便隐血试验+肠镜”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筛查手段。与结直肠癌相比,筛查出癌前病变的意义更为重大。

“肿瘤筛查一定要持之以恒,才能见到效果,不能只是‘一阵风’式的行动。”这位已至耄耋之年的老专家依然心系每一个社区筛查试验场。他特别希望越秀区能够探索出一条从卫生院、中心卫生院到区级医院,从居委会、街道到区政府的三级肿瘤筛查与防控道路,为全国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保肛率达到84%

低位直肠癌患者保命还要保生活质量

低位直肠癌由于位置靠近肛门,手术时如果不能保肛,患者需要接受永久性造瘘,即粪便通过人工腔道从腹壁排出,生活质量将受到极大影响。如何在确保患者生命安全的同时,保住肛门功能,一直是医学界面临的难题。中肿在国内率先提出了以“器官功能保全”为目标的治疗策略,通过整合外科、放射治疗、化疗及免疫等多个学科的优势资源,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疗效与功能并重的治疗方案。

《年鉴》数据显示,2010-2021年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患者保肛手术率逐渐提升,从2010年的62.5%上升至2024年的85.5%,2018年之后均稳定在84%左右。这一统计结果有力地证明了这种综合治疗模式能够确保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器官功能损害。这一理念在国际上也得到了广泛认可。

中肿结直肠癌首席专家、学科带头人潘志忠教授表示,对于局部进展的直肠癌患者,手术前接受包括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新辅助治疗,可以使肿瘤缩小,手术范围大幅减少,从而显著提高保肛成功率,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使肿瘤完全消失,患者可以免于手术。中肿是新辅助免疫治疗后器官功能保全的积极倡导者。根据《年鉴》,在中肿新辅助免疫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中,手术患者比例从2021年的74%下降到2023年的45%,意味着更多的患者在免疫治疗后获得完全缓解而豁免了手术,得到了器官保全。

“手术前的病理分期分型至关重要,不同病理分期、病理类型、病理特征的直肠癌患者不仅生存期有显著差异,且对不同新辅助治疗手段的敏感性也大不相同,这就意味着同样是直肠癌患者,他们的治疗方案也可能截然不同。”他举例说,MMR蛋白缺失的直肠癌患者,对免疫治疗非常敏感,单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抑制剂,就能起到很好的肿瘤退缩效果,甚至获得治愈。但对于MMR蛋白无缺失,而且局部生长侵犯比较深,或者已发生淋巴结转移等高复发风险的患者,治疗强度会大大增强,需要放疗与多种药物联合的新辅助治疗方案。“

据了解,早在1998年,中肿结直肠科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多学科会诊(MDT)模式,每周二风雨无阻地举行,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治疗方案。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提高了诊疗效率,更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成为全国第一批(四家)MDT示范单位。

潘志忠教授提醒,直肠癌治疗不能盲目追求保肛,器官功能保全一定是要建立在保障生存的前提下。精准判断肿瘤是否达到完全缓解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是目前临床上非常棘手的难题。据介绍,中肿目前采用高清MR、内镜超声、病理活检等多种手段来进行判断,这也离不开多学科协作。根据《年鉴》,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手术患者5年生存率已达到83.1%,首次手术在2018年后的患者5年生存率已经达到85.7%。

手术成功“保肛”并非万事大吉。中肿结直肠科李力人教授介绍,低位直肠癌患者手术后90%会出现排便次数过多等问题,需要手术后尽快开始康复训练,包括饮食干预、胃肠动力药物的使用、盆底功能训练等,同时还可以结合中医药治疗,如中药灌肠、热敏灸、中药汤剂等。他提醒,肛门功能康复的黄金时间是在手术后的0到6个月,最晚不要晚于12个月。

难治性肠癌学院全国“圈粉”

推动疑难病例诊疗水平

在此次会议中,有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环节,来自全国各地的“难治性肠癌学院”成员们就结直肠癌肝转移、腹膜转移等疑难病例展开了激烈讨论。

中肿结直肠科主任丁培荣教授介绍,在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中有30%至40%为难治性肠癌,其中包括手术困难、肿瘤恶性程度高、广泛转移、罕见类型肿瘤、特殊转移部位、患者一般状况很差等。在过去,这部分患者基本上被认为没有好的治疗办法,只能采取姑息治疗手段。中肿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诊疗体系。该系统首先对肿瘤进行细致分型,并对患者身体状况进行全面且细致的评估,然后按照疾病状态的主要矛盾确定治疗的优先次序,有计划有策略细化目标实施治疗。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全身治疗是基础,局部治疗则可能将肿瘤转化为长期生存甚至治愈的状态。多种学科治疗手段整合后,可为患者带来最佳生存状态和功能康复。

丁培荣教授举例说,3 年多前一位湖南的年轻患者因直肠癌外外院手术后复发导致肠梗阻、泌尿系统梗阻,当他来到中肿时,已经状态很差;后续还继发了肾功能衰竭、心衰,在ICU救治了十多天。面对这种情况患者家属或者医生很可能有放弃的念头。但是,在难治性肠癌诊疗体系的指导下,医生做出判断该患者是特殊类型的肿瘤,如果能创造一个窗口让患者接受特效的药物治疗,这位患者有可能逆天改命,甚至治愈;其次,虽然疾病来势汹汹,但当时最紧急的矛盾是尿路梗阻和肠道梗阻,而非肿瘤本身。因此,医生先创造条件解决他的梗阻问题,再给他进行免疫治疗。他很快奇迹般的康复了,目前已经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丁培荣教授解释道,如果梗阻状态不解除、营养状态不改善,患者身体会处于炎症和消耗状态,即使他的肿瘤分型对免疫治疗敏感,在炎症消耗和应激状态下,抗肿瘤治疗很难发挥作用。这些都是难治性肠癌诊治体系中重要的内涵,治疗疾病的时候不要把目光局限于肿瘤本身,对复杂难治性疾病要有大局观和全局观。

为了让更多患者获益,中肿结直肠科于 3年发起了难治性肠癌学院,吸引全国近千名从事结直肠癌诊疗的同行参加。学院定期在线上和线下分享疑难病例,在头脑风暴中一起学习成长,推动我国结直肠癌诊疗水平的提升。

文|记者 陈辉 通讯员 陈鋆

图|由医院提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知识网 » 结直肠癌患者生存年鉴发布,透露了哪些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