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知识网 中意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用知识 »

外国人名、地名与科技名词的翻译问题

——日本用片假名,中国有汉语拼音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副编审 刘渊华

特朗普的英文名全名为Donald John Trump,翻译成中文,成了唐纳德·约翰·特朗普。如果特朗普在中国取得了吹牛冠军,当他登上领奖台的时候,广播如果用中文说他的中文翻译名,他知道是说他吗?其他外国观众会有人听出是在叫他吗?没有,一个都不可能有,这个翻译纯粹是让中国人听的。如果叫川普,这个发音还靠点谱,可能特朗普会听懂。但我们中文的翻译就是如此,如此离谱。

我们对外国人名地名的翻译就是如此,既让中国人得重新认识个新单词,如果名字长一点,还特别不好记。如戈尔巴乔夫、安得罗波夫。问题是,翻译出来的名字,跟外国的音还挨不上。

俄罗斯总统普京的英文全名是Vladimir Vladimirovich Putin,中文简称为普京。大凡念过几年英语的朋友都能拼读出来,应该译成普听或普提更接近发音。可我们的翻译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乱安一个发音得了。

美国前总统里根的英语全名是 Ronald Wilson Reagan。Reagan中文应该是雷根更接近发音。

里根之后担任总统的(老布什),其全名是 George Herbert Walker Bush。Bush应该翻成布西发音更接近吧?

这样乱翻人名的情况不胜枚举。

还有地名。譬如Saudi Arabia,朋友,你拼读一下,至少应该翻成沙乌地,后面的阿拉伯三字翻译是100多年前的,我们不能求全责备,但对于今天的翻译,我觉得是十分荒唐的。

当代的翻译,明明可以简洁地翻,却偏要拉长翻译字数。如俄国前总统Gorbachev应该翻成哥巴切夫,音贴切,简短,而却被翻成了戈尔巴乔夫;中国领土海参崴,他偏偏要译成符拉迪沃斯托克;我们前辈已经翻译了的美国城市旧金山、三藩市,他偏偏要翻成圣弗兰西斯科。好像他们更重视发音,其实又离准确发音很远。

百年前,中国文盲占人口的绝大多数,你翻得音再准确,老百姓听不懂、弄不清。

所以,我们的先人把America翻成美国、把The United Kingdom翻译成英国、把France译成法国、Germany译成德国、Russia译成俄国。可见我们先人懂得如何适应中国国情来翻译。

我们的先人在人名的翻译上也是有其同样的合理性。如把英国前首相Chamberlain译成张伯伦、把Churchill译成丘吉尔、美国前总统Roosevelt译成罗斯福、英国学者/作家Bernard Shaw译成萧伯纳……虽然每个名字的译音不是太贴切,但都给他们安了一个中国的姓。先人所做的简单翻译,都是为了让当时的中国老百姓能够易记易读。我觉得应该感谢先人的翻译。

100多年过去了,中国出生率大为降低,大学的培养能力已经远超中国每年出生的人口,中国未来将会是全民大学生,每个中国公民都将接受英语教育,因此,我认为,以后对新产生的人名、地名的翻译不必再译成中文,直接用英文。学过拼音的都能够拼读,比记忆长长的中文更简单,将来与国外人交流也将更顺畅。

我也呼吁未来的科技新词汇翻译不必煞费苦心地翻成已接受过英语教育的中国人也特别难以记忆的中文,大都可以直接用英文。当然有时汉语能更准确地更简洁地表达其性质、成分、类属,那还是应该用汉字。

日语中外词汇(尤其是欧美语言词汇)主要用片假名拼读。片假名专门用于表示外来语、人名、地名、拟声词等,视觉上与日语固有词汇(用平假名、汉字书写)区分明显。

日语有片假名拼音,而我们中国的汉语拼音已经趋于完美,我们完全可以用拼音、或者干脆用英文原文拼读,因为拼音与英文拼读太接近了。

我深知,我们中文目前还不是一种开放性的语言,我们在开放时,会遇到重重阻力。譬如,我们在使用GDP、CPI时,甚至《现代汉语词典》公布的“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一栏,都遭遇了不少反对的声音。在首都,英文播报和标牌都一度被撤下。但国家总是要开放的,人民总是要来往的,科技、文化总是要交流才能进步的。语言翻译也将会逐步走与世界相同的前进方向。

欢迎大家在留言中讨论、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知识网 » 外国人名、地名与科技名词的翻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