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知识网 中意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用知识 »

周末不暴食 | 你是“失控干饭人”还是真的病了?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时刻?

明明不饿,却对着零食柜疯狂塞吃,直到胃胀到反酸还停不下来。

躲在房间偷偷吃掉一整盒蛋糕,吃完立刻后悔到捶墙。

每周总有几天像被食物“控制”,上班开会都忍不住想“先吃再说”。

如果这些场景频繁上演,别简单归因于“自制力差”——这可能是暴食症的信号。

花5分钟看完这篇,学会科学判断自己的状态。

暴食症的核心判断标准

普通人也能看懂

根据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手册(DSM-5-TR),以下3条同时满足,且持续3个月以上,提示可能存在暴食症。

“时间黑洞”式进食:2小时内吃掉远超常人分量的食物(比如一顿干掉全家桶+8寸蛋糕),每周至少1次。

完全失控的进食冲动:吃东西时像被按了快进键,哪怕边吃边哭、身体不适,也无法停下。

无“补救”行为:吃完后不会催吐、过度运动或极端节食(这点和“神经性贪食症”不同)。

再加上这5条中的3条,就要警惕了!

吃饭速度比平时快3倍,同事刚动筷子,你已经吃完第二碗。

肚子胀到发硬,还要坚持把最后一口饭塞进嘴里。

不饿的时候也疯狂进食,比如半夜刷剧吃掉半箱饼干。

因为怕被嘲笑吃得多,聚餐时不敢动筷,回家后狂吃剩饭。

暴食后强烈自责,甚至躲进厕所哭,陷入“暴食-后悔”循环。

身体和心理的“报警信号”

你中了几条?

▍身体在抗议

频繁胃胀、胃痛,甚至吐酸水。

体重像坐过山车,一个月内大涨大跌。

女性月经周期紊乱,甚至出现闭经。

总感觉疲劳、没精神,免疫力下降。

▍心理在呼救

看到食物就矛盾:想吃又怕胖,最后往往“破罐破摔”暴食。

害怕社交聚餐,担心别人发现自己“巨能吃”的一面。

过度关注身材,明明不胖却总觉得自己“胖到不行”。

情绪低落、焦虑,甚至出现自我否定(“我连食欲都管不住,太失败了”)。

普通贪吃VS暴食症

3个关键区别,帮你分辨

动机不同

贪吃:单纯觉得“好吃”,享受美食带来的快乐。

暴食:用食物逃避情绪(压力大、孤独、焦虑),像“情绪止痛药”。

失控感不同

贪吃:吃饱了能停下,比如“这碗面好吃,但我饱了就放下”。

暴食:身体已发出“撑”的信号,大脑却停不下来,甚至吃到吐。

后果不同

贪吃:最多后悔一顿饭的时间。

暴食:陷入长期循环,影响生活、工作,甚至引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如何走出暴食“怪圈”

试试这3个办法

1. 记录暴食日记,找到触发点

准备一个手机备忘录,每次暴食后记录:时间(比如:周三晚10点);吃了什么(具体分量,比如:3包薯片+1盒冰激凌);当时的情绪/事件(比如:和家人吵架后、加班到崩溃)。

坚持一周,你会发现规律——比如压力大时容易暴食,或深夜独处时容易失控。

2. 用“5分钟冷静法”打断冲动

当暴食欲望涌上来时,立刻做一件“和吃无关”的事:出门快走5分钟,吹吹冷风清醒大脑。

用冷水洗把脸,对着镜子说“我现在需要的是休息,不是食物”。把零食藏到柜子最高层,拖延进食时间——很多时候,5分钟后冲动会自然减弱。

3. 别硬扛!专业帮助是最快的出口

暴食症背后往往藏着未被解决的心理问题(比如童年创伤、焦虑症),及时求助不丢人。

挂对科室:精神科/临床心理科,医生会用专业量表(如“暴食量表BES”)评估。

多学科干预:精神科医生(调节情绪)+营养师(科学饮食计划)+心理咨询师(改变思维模式),三管齐下更有效。

警惕误区:千万别用催吐、减肥药“补救”,这些行为会加重身体和心理伤害。

对“失控干饭人”说的话

加油,加油,还是加油

暴食症不是你的错,更不是“作”或“软弱”。

就像感冒需要吃药,心理的困扰也需要科学对待。

如果自测后担心自己的状态,不妨找信任的朋友聊聊,或者直接预约医生。

记住:主动关注自己的健康,已经是很勇敢的一步了。

(本文信息基于医学指南整理,具体诊断请以专业医生评估为准)

【参考文献】

Conceição EM, de Lourdes M, Peixoto AP, et al. The utility of DSM-5 indicators of loss of control eating for the bariatric surgery population[J]. Eur Eat Disord Rev, 2020, 28(4): 423-432.

说明:文字原创,图片由AI生成。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知识网 » 周末不暴食 | 你是“失控干饭人”还是真的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