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知识网 中意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用知识 »

胰腺癌很会“隐藏”!医生无奈:5个典型症状,很多人当肠胃病

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 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胰腺癌是公认的难发现、进展快、生存率低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很少有典型症状,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是晚期。

问题不在它突然出现,而是它在出现之前身体已经发出多个信号,只是这些信号太容易和普通肠胃病混淆。

不是谁没注意,而是这种癌本身的发病机制决定了它的隐匿性。它长在腹部深处,没有明显压痛感,也不容易在体检中被发现。

很多人胃胀、消化不好、饭量下降,以为是胃病、肠炎、功能紊乱,吃了胃药暂时缓解,就没再追查。但背后可能已经是胰腺组织结构变化,甚至癌前病变进展阶段。

一个最常见的误判点,是上腹部隐痛。这个痛不尖锐,也不是胀痛,更像是某种持续的钝压感,时轻时重,大多数人描述为“胃不好”。

吃饭后可能加重,平躺时不明显,坐下或身体前倾时感觉更清晰。

因为疼痛区域靠近胃、十二指肠、肝胆系统,胰腺本身位置深、神经分布少,很多人并不会联想到胰腺有问题。

但这个钝痛如果持续超过两周,且和饮食无直接关联,消化科常规治疗效果不明显,应该考虑做一次腹部CT或MRI。

有研究指出,在确诊胰腺癌的患者中,有63%的个体在三个月内反复出现过腹部不适,却未进行成像检查,这直接延误了诊断。

还有一个表现更容易被误解,就是饭后腹胀和打嗝。

胰腺外分泌功能下降时,脂肪、蛋白分解能力变弱,食物进入小肠后不能有效被分解发酵产生气体,肠道膨胀,就会形成频繁打嗝和胀气。

这种情况和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很像,容易吃错药。

关键点在于这类胀气常常伴随脂肪泻,即大便颜色变浅、粘马桶、不成形、有油脂漂浮感,但不是每个人都会出现得这么明显。

部分病人只有排便次数增多,却没注意质地变化。这个现象本质上不是胃的问题,而是胰脂酶、胰蛋白酶分泌减少,消化不良的后果。

如果没有饮食结构改变、没有情绪应激、没有腹部感染,却出现长期饭后胀气、不明原因打嗝频繁,要警惕胰腺功能。

还有一些人出现食欲下降,但并不伴随明显恶心呕吐,甚至体重变化不大。

这类症状通常被归结为情绪问题或疲劳,但实际上胰腺癌早期常释放促炎因子,如IL-6、TNF-α,这些因子通过影响下丘脑的食欲中枢,让人产生轻度厌食。

不同于肠胃病的“吃了不舒服”,这种状态是“看见食物就没欲望”,不是因为肚子疼或胃胀,而是一种系统性信号紊乱。

食欲调节紊乱是发病前6个月最常见的生理信号之一,而非胃痛。很多病人起初以为是生活节奏乱导致的饮食波动,忽略了背后可能存在的炎症网络激活。

更具迷惑性的症状是背部酸胀。胰腺尾部或体部肿瘤压迫腹膜后神经丛时,会引发背部中段到左肩胛骨区域的酸胀感。

这种不适不像肌肉劳损那样能通过姿势改变缓解,也不像肾结石那种剧烈绞痛,而是一种深层钝压,甚至在睡觉时也有,影响翻身或深呼吸。

有些人跑去骨科看,说自己是不是颈椎或脊柱出问题,但拍片没异常。真相是,胰腺癌压迫神经是一种慢性过程,不会剧烈疼,却会持续刺激。

尤其在夜间副交感神经占主导时,这种刺激更加明显。如果背痛没因由、不随着体位改变消失、常在夜间加重,需要考虑腹膜后结构的占位性病变。

最后一种表现是黄疸。这种症状一旦出现,往往说明问题已经发展到胆总管受压或肝功能影响阶段。

表现为皮肤发黄、眼白变黄、小便发深、大便发白。

这类变化很多人能察觉,但也有人黄疸轻度,仅表现为尿色变深,被误以为是肾功能异常或脱水。

如果尿液颜色持续加深、没有膀胱炎、也没有喝水太少的情况,那得考虑是否是胆道系统异常。

胰头癌是最容易压迫胆总管的肿瘤之一。

以上这些看起来像胃病、消化不良、腰肌劳损、情绪变化的症状,其实背后可能是胰腺结构逐渐改变的过程。

关键在于,胰腺癌不是从正常状态突然变成癌的,它往往经历慢性胰腺炎、胰腺囊肿、胰腺内上皮瘤变、胰腺实质结构改变等阶段。

但每一个阶段都不一定有特异症状,也不一定能在普通血液检查中发现。

即使是肿瘤标志物CA19-9,也并非所有胰腺癌都会升高。

数据显示,有18%~24%的胰腺癌患者CA19-9在发病时为正常水平,而另有部分非癌症病人,如胆管炎、胆石症、肝炎,也可引起假阳性。这说明不能完全依赖肿瘤标志物判断。

真正有价值的,是高风险人群的结构性筛查。糖尿病患者、慢性胰腺炎病史者、家族中有胰腺癌史者、长期吸烟饮酒人群,这些都属于风险上升群体。

如果这些人群中出现了前述任一症状,即便是轻微,也应进行影像学检查目前推荐的方式是胰腺增强MRI或EUS(内镜超声),而不是普通B超

很多人以为B超能查出问题,其实胰腺位置深,腹部脂肪多、肠道气体多时可遮挡视野,B超发现率较低。误信B超结果是常见的延误原因之一。

医学上常说“胰腺癌一旦确诊就进入治疗”,因为绝大多数确诊时已不具备手术机会。

数据显示,确诊后5年生存率仅为9%左右,属于所有常见实体瘤中最差的。

这不是因为它最凶,而是因为它最沉默。在医学影像还未普及之前,靠症状判断是唯一方式。

如今技术手段提高了,但真正能早期发现的,依旧靠个人对身体变化的敏感度。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玫瑰][玫瑰][玫瑰]

参考资料

[1]陈玉博.易被误诊为胃病的胰腺癌[J].江苏卫生保健,2022,(02):19.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知识网 » 胰腺癌很会“隐藏”!医生无奈:5个典型症状,很多人当肠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