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知识网 中意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用知识 »

糖尿病与皮肤瘙痒症的“不解之缘”:深入探究与应对之策

作者:上海市奉贤区青村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钱桥分中心 主治医师 付飞

周阿姨近日满怀感激走进家庭医生诊室。三个月前,周阿姨身上偶尔有轻微痒意,像小虫轻啄,涂止痒药膏能缓解,她没太在意。但之后,这小毛病如“小怪兽”般愈发严重,瘙痒范围像蔓延的藤蔓,从局部扩至全身,程度也剧烈如针刺痛。

为摆脱瘙痒,周阿姨辗转上海各大皮肤专科医院。医生开具口服和外用药物,她严格遵医嘱用药,可瘙痒时好时坏。夜晚瘙痒更甚,像无数蚂蚁在皮肤里爬,身体越热越痒,睡眠成了奢望。两个月治疗过去,病因不明,病情未改善,周阿姨身心俱疲,陷入无奈与绝望。

就在她几乎绝望时,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社区家庭医生诊室。家庭医生耐心倾听,仔细询问病情,不放过任何线索。经分析,医生判断皮肤瘙痒可能由糖尿病诱发,立即安排血糖检测。结果显示血糖高达22.3mmol/L,情况紧急。周阿姨迅速住院,启动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家庭医生密切监测血糖变化,随着时间推移,血糖逐渐下降,神奇的是,之前治疗皮肤瘙痒的药物效果明显起来,仿佛无形屏障被打开。

经过精心治疗,周阿姨血糖稳定在正常范围,皮肤瘙痒症状彻底消失。周阿姨感慨万千,眼中满是激动泪花。她明白,是家庭医生凭借专业知识和负责态度,解决了她的皮肤瘙痒问题,让她重获健康生活。

一、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造成周阿姨皮肤瘙痒迁延不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糖尿病与皮肤瘙痒症“不解之缘”。

1.1高血糖会显著改变皮肤细胞的渗透压平衡。当血糖水平持续升高(>11.1mmol/L),细胞外液渗透压随之升,导致细胞内水分通过渗透作用外流。可以把皮肤细胞想象成装满水的小袋子,血糖升高时,细胞外糖分浓度变高,如同在袋子外撒了盐,细胞里的水分被"吸"出。这种渗透压失衡会直接损害皮肤屏障功能,使角质层含水量下降40%-50%,经表皮水分丢失增加2-3倍。于是,皮肤变得干燥、粗糙,容易瘙痒。很多糖尿病患者手脚皮肤干裂、脱皮还瘙痒,就是这个道理。

1.2长期高血糖可引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其特征性改变是小纤维神经选择性损伤。这类直径<5μm的神经纤维主要负责痛觉和温度觉传导,其损害会导致神经源性瘙痒——患者既可能出现痛觉超敏(如衣物摩擦诱发疼痛),又可能表现为慢性瘙痒伴虫爬感或针刺感(临床称为"感觉异常性瘙痒")。皮肤活检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表皮内神经纤维密度降低40%-60%时。同时,神经病变通过双重机制加重症状,表现为微循环障碍,促使神经滋养血管基底膜增厚,导致皮肤血流量减少30%-50%;神经营养缺乏,使神经生长因子(NGF)合成减少,使角质形成细胞修复能力下降。

1.3高血糖状态下,身体代谢紊乱,一些代谢产物无法正常排出,在皮肤堆积。特别是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它们会与皮肤细胞表面的RAGE受体结合,激活NF-κB等炎症通路,促使角质形成细胞释放IL-6、TNF-α等致痒因子。这些代谢产物如同垃圾,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引发瘙痒。就像家里垃圾多了,不仅会散发异味、招来苍蝇,还会滋生细菌产生毒素,让人更加不适。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皮肤中AGEs含量是健康人的5-8倍,这直接解释了为何他们的瘙痒症状往往更顽固难治。

1.4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免疫功能异常。高血糖环境(>11.1mmol/L)通过多重机制损害免疫防御,主要表现粒细胞功能障碍、淋巴细胞功能抑制,这种免疫缺陷状态会导致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率增加3倍,真菌感染风险升高2.5倍,皮肤感染相关瘙痒发生率提高68%。

二、然而糖尿病相关性皮肤瘙痒症为什么会治疗效果不佳呢?

2.1糖尿病患者出现瘙痒症等皮肤病时,常规治疗效果往往不理想。因为高血糖会改变皮肤生理状态,影响药物吸收和作用。例如外用止痒药膏,在高血糖环境下很难渗透到皮肤深层,就像有堵墙挡住药物去路,使其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2.2 即便用药物暂时缓解了瘙痒症状,只要血糖未有效控制,高血糖就会继续损害皮肤,导致病情反复。这就像灭火时,火源未彻底扑灭,火会一次次燃烧。而且,长期高血糖会使皮肤抵抗力变弱,瘙痒加重,治疗更困难。

2.3 糖尿病患者的瘙痒症通常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皮肤干燥、神经病变、代谢产物堆积和免疫功能下降相互交织,形成复杂的“恶性循环”。单纯针对某一个因素治疗,很难取得理想效果。

三、血糖控制稳定为什么才是瘙痒症好转的最终“秘诀”?

3.1血糖稳定后,皮肤细胞渗透压逐渐正常,细胞内外水分平衡重建。皮肤不再干燥,变得滋润有弹性,像干涸土地浇了水,干裂皮肤愈合,瘙痒减轻。很多患者血糖稳定后,感觉皮肤不那么紧绷、瘙痒了。

3.2随着血糖稳定,神经病变进展延缓,甚至一定程度上可改善。受损周围神经开始修复,感觉功能恢复正常,皮肤异常感觉消失,瘙痒明显减轻。同时,神经功能改善促进皮肤血液循环和营养供应,利于皮肤修复再生。

3.3血糖稳定后,身体代谢功能逐渐正常,堆积在皮肤的代谢产物排出体外,不再刺激神经末梢。如同清理干净家里垃圾,异味和苍蝇消失,皮肤清爽舒适,瘙痒缓解。

3.4 稳定的血糖有助于提高免疫功能。免疫系统“战斗力”增强,能更好抵御外界病原体,减少皮肤炎症。像一些易反复患湿疹、皮炎的患者,血糖稳定后发作次数减少,瘙痒减轻。

四、糖尿病相关性皮肤瘙痒症的综合管理才是治疗的关键。

4.1严格控制血糖是治疗关键。患者要遵医嘱,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按时服药或注射胰岛素。饮食上建议每日摄入膳食纤维25 - 30克(如燕麦、豆类、绿叶蔬菜),需根据个体耐受性调整。运动可选散步、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同时,定期监测血糖,根据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4.2皮肤护理。一是保持皮肤清洁,每天用温水洗澡,水温不宜高,避免用刺激性强的洗护用品,洗澡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洗完用软毛巾擦干褶皱处。二是选择无香料、低敏配方的保湿剂(如含神经酰胺或尿素成分),避免刺激性添加剂。三是避免搔抓皮肤,可冷敷或轻拍缓解瘙痒,症状严重时及时就医。

4.3心理调节。糖尿病瘙痒症会给患者带来身心痛苦,易导致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而不良情绪又加重瘙痒,形成恶性循环。患者要注意心理调节,保持乐观心态,必要时可寻求心理科医生指导,采用认知行为疗法(CBT)缓解瘙痒相关的焦虑情绪。家属也要给予关心支持,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然而周阿姨的病例只是个案,顽固性皮肤瘙痒可能是未确诊糖尿病的首发表现(约占糖尿病患者的27%)。然而,临床需注意是糖尿病性瘙痒通常伴随特征性皮肤改变如:胫前色素沉着、局部干燥脱屑,研究显示(糖化血红蛋白)HbA1c每升高1%,瘙痒风险增加18%。糖尿病患者的皮肤瘙痒还需与胆汁淤积性瘙痒、尿毒症性瘙痒、药物过敏等鉴别,建议完善肝功能、肾功能及药物史等综合评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知识网 » 糖尿病与皮肤瘙痒症的“不解之缘”:深入探究与应对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