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知识网 中意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用知识 »

广东街坊这样养肾:早晚一碗汤,这6味材料调理虚寒体质

广东街坊这样养肾:早晚一碗汤,这6味材料调理虚寒体质

一碗汤,暖三分命;养肾气,养的是根本。

广东人讲究养生,更讲究“汤养”。尤其是进入年中湿热交叠、气虚易寒的时节,许多人悄然察觉自己出现腰膝酸软、夜尿频多、畏寒怕冷等症状。中医看来,这是肾气渐虚、阳气不足的信号。

可不少人越补越虚、越喝越没劲,问题往往出在食材选得太“平”。普通食材只能做日常维持,若要真补根本,需借助一些不常见却深藏妙用的“偏门食材”。

今天,带你一探广东街坊私藏的6味调肾汤材,每一味都暗藏玄机。

一、石斛花——柔润滋肾的“林中仙子”

石斛花,非寻常的石斛,而是其花——花如精灵,药性温和,不燥不腻。滋阴清热、调和五脏、润肾益精,对虚火内扰引起的烦热、失眠、目涩尤为适宜。

广东汤中搭配雪耳、莲子,或用来炖瘦肉,早晚一盅,润而不腻,尤适合阴虚体质者。对女性尤为友好,常饮可见皮肤润泽、心神清明。

二、覆盆子——守护肾气的“林野果魂”

覆盆子不是普通的浆果,它入肾经、走精气,能固精缩尿、温养肾阳。古人称其为“填精药”,早年多为皇家秘用。

广东街坊会将干覆盆子搭配黑豆、玉竹炖汤,尤其适合腰膝冷痛、夜尿频频、神疲乏力者。汤色微红,入口微甘,温而不燥,是调虚寒体质的良伴。

三、胡桐子——深藏沙漠的“养肾珍籽”

听来陌生,实则是古法中药中养肾名物。胡桐子生于西北干旱地带,药性温补、归肾润肺,兼具润肠之功。尤其对肾阳虚所致的便溏、乏力、手脚冰凉,有调和之效。

广东传统汤品中搭配黄精、枸杞子,加瘦肉煲2小时以上,香气沉稳、汤色金亮,饮后全身温润如春风拂面,适合四季虚寒人群调理。

四、云掌门肉苁蓉——沙漠中的“植物人参”

肉苁蓉,自古有“沙漠黄金”之称。它是肾虚者的福音,更是虚寒体质的对症补品。其性温味甘,专养肾阳,兼通肠润燥,特别适用于腰膝酸软、阳虚畏寒、精神萎靡、久病体弱者。

而来自阿拉善的云掌门肉苁蓉,更是其中翘楚——仿野生有机种植,精选自然生长8年以上的苁蓉,切片直径超5cm,气味浓郁、色泽红润,切片厚实不碎,药力十足。

不少用户反馈,每日以2片煮汤,连服一月,精神见好,腰腿有力,夜间安眠。广东街坊多以此搭配老鸭、猪腰或海参,煲汤2小时,汤浓如膏,回甘悠长,是调肾气、祛虚寒的妙品。

五、雪莲花瓣——雪山灵蕊中的肾阳使者

你或许听过雪莲,却未必知道其花瓣也可入汤。产自高寒地带的雪莲花瓣,性温阳,具有祛寒散湿、养肾助阳、强身健体之效。

在广东,许多中老年人会将雪莲花瓣与当归、杜仲一同煲汤,用以驱寒抗湿、扶正祛虚。此汤香辛微辣,入口温热,适合阳虚夹湿、易手脚冰凉、冬日怕风者。但其性较热,宜每周1-2次为宜,调理不在多,而在持久。

六、紫山参须——山野深藏的微补之力

不同于常见人参,紫山参须是紫参的细枝分须,药性温和,不燥不火,适合体质虚寒又不耐大补的人群。

广东老街坊喜欢将紫山参须与麦冬、龙眼肉炖瘦肉或猪心,温补而不腻,常饮可养血安神、助肾固精。尤其适合脑力工作者或失眠多梦者,可轻轻调节神疲乏力,逐步唤回体能。

广东人讲究“汤补”,更讲究“对补”。不是所有体虚都能一味猛补,而是要顺时、顺体、顺气血。

6味珍稀汤材,并非街市常见,却深藏古方之精妙。 早晚一盅,润物无声,尤其是像云掌门肉苁蓉这类高品质选材,源自自然,药性温而不燥,补而不腻,方为正道。

倘若你也常感倦怠乏力、四肢冰冷、夜间频醒、气短心悸,不妨学学广东街坊——每天一碗汤,从养肾开始,润出精气神。

养肾不在昂贵,在于精准。调虚寒,贵在持恒。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知识网 » 广东街坊这样养肾:早晚一碗汤,这6味材料调理虚寒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