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知识网 中意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用知识 »

原创 最后一位宗室元老,却管不住自己儿子:记正统年间的大明岷王家族

前言:

明宣宗朱瞻基于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正月初三日去世,遗诏指定皇太子朱祁镇继位,即为明英宗。宣宗在位期间,以其锐意削权和整肃宗室王权而闻名,几乎所有地方的藩王都因其权力之威而不敢有半点反抗。然而,英宗继位时,年仅九岁,正需要宗室的支持。在他登基后的第一个月——正月二十二日,朝廷发布了关于宗室封赏的圣旨,其中岷王朱楩、代王朱桂、庆王朱栴及宁王朱权获得了特别的待遇,其赏赐标准几乎是其他亲王的两倍。岷王朱楩,这位开国元勋之子,在正统年间的生活经历了怎样的波折呢?今天我们便来详细讨论这一段历史。

朱楩的早年与封号

朱楩,出生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三月二十二日,是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八子,母亲是周氏。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元璋为他封为岷王,封国设于陕西岷州(今甘肃岷县)。由于西平侯沐英在1392年去世,朱元璋决定让岷王担任云南的镇守工作。由于云南土地辽阔且人心未安,朱元璋认为,只有亲王亲自镇守,才能安抚当地民众,平定乱局。于是,岷王被命令将封地从岷州迁至云南,以便更好地管理这个重要的边疆区域。

朱楩在云南的艰难岁月

然而,岷王在云南的日子,堪称一场灾难。虽然他被任命镇守云南,但并未得到充分的支持和力量,反而被西平侯沐春和沐晟两代人牢牢把控,几乎无法施展拳脚。此后,永乐年间,朱棣将朱楩召回南京,随之他便被“晾”置了整整二十年。直到英宗继位,才开始有了一些改善。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岷王上奏请求朝廷赐给符验,以便更好地处理事务。符验,是一种朝廷发放的官方凭证,持此凭证的人员可在各地驿站领取马匹,具备一定的优待和特权。英宗同意了这一请求,但特别强调,岷王要妥善保管符验,防止下人利用它为非作歹。

岁禄的困窘与请求增额

然而,岷王的待遇并未得到根本改善。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二月,岷王再次上奏,请求增加岁禄。因为当年朱元璋为他设定的岁禄标准,仅有六百石,而按祖训,亲王的岁禄应为一万石,甚至郡王也能享有两千石。而在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他迁至武冈后,仁宗曾将其岁禄增加到一千石,但这仍然显得过于寒酸。尽管如此,英宗还是“吝啬”地增加了他二百石,远远不足以维持他和家族的正常生活。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岷王的正式岁禄较低,但他在云南时却拥有一块果树地,带来了不少额外收入。

在武冈的艰难生活

岷王迁至武冈后,日子并未有所好转。永乐年间,虽然他拥有自己的封地和部分资源,但官府给他建造的府邸远不及其他宗室的豪华。武冈州治虽有所改建,但由于各种原因,岷王的居住条件仍然非常简陋,远不如他三兄晋王朱棡在太原的宏大王府。这个差距,显然让他感到十分憋屈。直到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岷王向朝廷提出,武冈州府的住所过于狭窄,难以居住,英宗便批准他迁入新建的州治衙门,这才稍微改善了他的生活条件。

宗室纷争与父权的消弭

到了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岷王的五个儿子之间爆发了激烈的争斗。长子岷世子因诬陷次子镇南王而被废为庶人,而镇南王与其他弟弟的关系也非常紧张,几乎成了一个“家庭战争”。尤其是阳宗王朱徽焟,一度为了母亲私自上京讨公道,结果导致了一系列兄弟间的冲突。英宗虽然理解阳宗王的不幸,但仍对镇南王的举动提出了批评。为了平息这场纷争,英宗决定由镇南王代管岷王的府事,并要求他在处理家庭矛盾时要宽厚对待,毕竟兄弟间的情谊不能破裂得如此彻底。

不孝与家庭破裂

岷王晚年,确实是令人心酸的。岷王妃袁氏在建文年间陪伴他渡过了三年的困苦时光,但不幸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早逝,葬于南京的钟山之下。由于迁国到武冈的缘故,朱楩未能将袁妃的坟墓迁移,只能每年派人前往南京祭扫。这一切,似乎让朱楩的晚年生活更加孤寂。在他去世后,儿子们的争斗依旧不断,最为突出的便是镇南王的无所不用其极,甚至逼迫其弟弟谋反。这个故事,待在景泰年间更为展开,至此不再表述。

结语:

朱楩的一生,注定与权力和争斗紧密相连。他早年因父亲的雄图而被授予重任,但却始终未能得到真正的支持和尊重。晚年的他,看着家族因财富和权力而分裂,心情可想而知的沉重。尽管如此,作为开国功臣的儿子,他的一生仍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知识网 » 原创 最后一位宗室元老,却管不住自己儿子:记正统年间的大明岷王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