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知识网 中意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用知识 »

两岁宝宝疑似出现退化型自闭症,应该怎么做?

“孩子1岁半还会叫‘妈妈’,2岁时突然不说话了,连眼神交流都没了……”一位母亲的崩溃哭诉,揭开了退化型自闭症的残酷真相。退化型自闭症(又称“倒退型自闭症”)通常在孩子1-3岁间出现,原本已获得的语言、社交或运动技能突然丧失或倒退,伴随自闭症核心症状(如社交障碍、刻板行为)的加重。若两岁宝宝出现以下信号,家长必须高度警惕:

一、退化型自闭症的“危险信号”:这些表现需立即就医!

  1. 语言能力倒退:原本会说“爸爸”“要”,突然沉默或重复无意义音节(如“啊、嗯”),甚至完全丧失语言;
  2. 社交互动“关闭”:不再回应自己的名字,回避眼神接触,对父母的拥抱、逗笑无反应;
  3. 刻板行为“爆发”:反复拍手、摇晃身体、排列玩具,或长时间盯着旋转物品(如风扇、车轮);
  4. 兴趣狭窄加剧:只玩某一种玩具(如瓶盖、积木),对其他事物漠不关心,甚至拒绝尝试新食物;
  5. 情绪与行为失控:因环境变化(如家具移动、路线改变)崩溃大哭,或出现自伤行为(如撞头、咬手)。

真实案例:

2岁3个月的男孩乐乐(化名)曾会叫“妈妈”“车车”,1个月前突然不再说话,整天盯着天花板转风扇,被诊断为退化型自闭症。妈妈崩溃道:“他就像被按了‘删除键’,把我们曾经的努力都抹掉了……”

二、退化型自闭症的“双重打击”:技能丧失+核心症状加重

与典型自闭症不同,退化型自闭症的“倒退”特征会让孩子和家庭承受更大压力:

  • 技能丧失的绝望感:家长亲眼见证孩子从“会说话”到“沉默”,从“爱笑”到“面无表情”,心理冲击远超普通自闭症;
  • 干预难度升级:语言倒退意味着孩子需重新建立沟通基础,而刻板行为的固化会阻碍社交训练;
  • 共病风险倍增:约50%的退化型自闭症孩子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或睡眠障碍,进一步加重家庭负担。

专家警示:

“退化型自闭症的黄金干预期是2-3岁,此时大脑可塑性强,通过科学干预,部分孩子能恢复部分语言和社交能力,甚至进入普通幼儿园。”——重庆天佑儿童医院自闭症专科主任李琳

三、家长必做:3步科学应对,为孩子抢回未来!

第一步:立即就医,明确诊断

  • 选择专业机构:挂儿童精神科、发育行为儿科或自闭症专科,避免误诊为“语言发育迟缓”或“性格内向”;
  • 全面评估:通过ADOS(自闭症诊断观察量表)、ADI-R(自闭症诊断访谈量表)结合脑电图、遗传检测,排除癫痫、代谢病等其他疾病;
  • 警惕“假性退化”:部分孩子因中耳炎、听力障碍导致语言倒退,需通过听力测试、发育史询问排除。

第二步:抓住2-3岁黄金期,启动个性化干预

退化型自闭症的干预需“快、准、狠”,以行为分析疗法(ABA)为核心,结合语言训练、感统训练和家庭指导:

  • 行为疗法(ABA):通过“分解任务+正面强化”教孩子学习基础技能(如眼神接触、指物表达),每项技能训练200次以上直至掌握;
  • 语言训练:用图片交换系统(PECS)、手势语帮助非语言孩子沟通,逐步过渡到口语;
  • 感统训练:针对触觉过敏(如拒绝穿衣服)、前庭敏感(如怕荡秋千)的孩子,通过滑梯、秋千改善感官处理能力;
  • 家庭干预:家长需学习“如何回应孩子的需求”“如何制造社交机会”(如故意藏起玩具引导孩子指物),将训练融入日常生活。

成功案例:

3岁女孩朵朵(化名)曾因退化型自闭症完全沉默,经过1年ABA训练+家庭干预,现在能用图片表达“我要喝水”,还能和妈妈玩简单的过家家游戏。妈妈含泪说:“她现在会主动拉我的手,那一刻我觉得所有辛苦都值了!”

第三步:长期随访,动态调整方案

  • 每3个月评估进展:通过VB-MAPP(语言行为里程碑评估)跟踪语言、社交、认知能力提升;
  • 应对青春期挑战:退化型自闭症孩子青春期易出现焦虑、抑郁或攻击行为,需提前进行心理干预;
  • 融入社会支持:加入自闭症家长互助群,分享经验、获取资源,避免“孤军奋战”。

退化型自闭症的孩子就像“被按了暂停键的蝴蝶”,他们需要更多时间、更专业的帮助才能破茧而出。作为家长,我们无需陷入绝望——早发现、早干预,用科学的方法陪伴孩子成长,用无条件的爱为他们筑起安全岛。

[部分图文源网络 侵权联系删除]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知识网 » 两岁宝宝疑似出现退化型自闭症,应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