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知识网 中意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用知识 »

原创 已下架,七大著名酸奶全军覆没,实为科技糖水,以后别再被骗了

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很多人都想着改善生活,对于营养的补充更是相当在意。

很多人都会选择每天喝瓶酸奶补充一下蛋白质和钙质,调节一下肠道菌群增加免疫力。

可这几天有网友发现喝了这么久的酸奶实际上都是“科技与狠活”,踩了个大坑。

这也引发了网友们对酸奶的大讨论,毕竟谁都怕自己真金白银买回来的是“假酸奶”。

该博主爆料了三款酸奶,首当其冲的就是某知名品牌的风味酸奶。

看了配料表发现里面一滴牛奶都没有,白砂糖的含量倒是相当多。

现在看来这“风味”两个字真的成了“护身符”。

原本在人们眼中没有营养价值的“小甜水”摇身一变成了营养价值极高的饮品。

关键是这样的陷阱还不止一个,该博主爆料的第二个踩雷酸奶一样是来自大品牌。

而且看上去包装很是高大上,还富含果肉等,价格比一般的普通酸奶高出不少。

可它的含糖量依旧惊人,除此之外里面还有大量的果酱,直言喝了不光胖还会长痘。

另外他还曝光了老酸奶,看起来浓稠的老酸奶在很多人也眼里都是真材实料的表现。

和大多数比较稀的酸奶相比似乎是营养价值更高,制作过程更复杂。

但博主接下来是一语惊醒梦中人,贴了配料表啪啪打脸不少网友的“无知”。

它的粘稠感实际上不是营养和工艺,靠的全是增稠剂和添加剂。

不可否认口感的确是不错,同样糖分也是高得可怕。

这让不少网友涌现评论区纷纷晒自己选购的酸奶,在线求教到底能不能喝。

更是有网友发出灵魂拷问,直接在评论区问究竟什么才是真酸奶。

有网友倒是贴心,直言配料表第一位是生牛乳的,或者说生牛乳大于85%-90%的就是真酸奶。

这让很多网友想起了315上的酸奶打假,七大著名品牌的酸奶全军覆没。

当时是3月12日,北京的崔女士联系了媒体记者,直言自己上当受骗了。

这次被骗是因为自己买了一箱酸奶,包装上赫然写着“新西兰酸奶”。

包装下面却用芝麻大点的字体标准是风味酸奶饮品。

家里七十多岁的老人还以为是什么高级酸奶,高高兴兴买回来一喝才发现不对劲。

看了配料表和小标字体才发现,这哪是什么酸奶妥妥的就是糖水。

尤其是这配料表看了之后才更让人忍不住蹿火,白砂糖直接排在第二位。

蛋白质仅仅只有1.2克,离国家制定的标准2.3克以上差了将近一半。

不得不说玩心眼还得是商家,不曝光不知道,一曝光才发现这样的产品不在少数。

很多商家都将“风味”两个字印得特别小,而且位置还非常不显眼。

如果不仔细看压根找不到,可要是追究起来又不能说人家没提醒。

结果让很多消费者都误以为是真酸奶,买回家还以为是什么营养品。

有的人更是定时定点喝想着促进肠道菌群,怎么也不会想到是糖兑水。

还有的商家更可恶,在名字和品牌名称上做玩心机。

什么“XX牧场联名”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什么牧场生产的纯天然酸奶。

还有商家把商标起成“其他没了”,不少消费者都以为这是除了酸奶不添加任何添加剂。

谁知道闹了半天这是商标名称,买回家的别说是酸奶了,里面真材实料一点没有。

妥妥的“小甜水”,有的网友得知真相后直呼害了孩子,以为是好东西天天让孩子喝。

大多数消费者发现后都很生气,可基本上又全都忍了下来。

毕竟这事就算是去闹,厂家也不一定会买账,人家标准了又不是没标准。

消费者觉得闹也没结果默认吃了个哑巴亏,事实却并非如此。

按照相关规定这种包装上只凸显产品名称,或者说有意无意的不把饮品等内容标注在正面。

又或者隐藏的都是违法的行为,这直接涉及用虚假信息欺骗消费者。

再严重一点的能构成欺诈,关键是这样的行为还不是某个品牌的特例。

在走访时发现测试的七款“酸奶”饮品中,只有三款符合《含乳饮料》标准。

剩下的四款全都是不合格,更令人寒心的是,在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上来看。

七款大品牌酸奶竟然没有一个产品是满足国家标准的。

食品行业专家表示这类产品的营养价值其实非常低。

说不好听的就是各种添加剂勾兑的“小甜水”,每个成本价连一块钱都要不了。

就算是被查封,商家随便换个包装就能东山再起。

据报道,这七款酸奶在被媒体揭短之后有六款都宣布下架。

其中有的品牌更是干脆将自己店铺的所有商品清空,可在面对采访时这些商家的嘴却很硬。

压根不承认是自己的产品有问题,只是说没货了,或者商品活动结束。

甚至还有商家用店铺升级的借口来搪塞,但究竟是怎么回事商家和消费者彼此都心知肚明。

相比于“科技与狠活”的假酸奶,真材实料的常规酸奶在我国的市场上占量并不是很高。

特别是这几年,我们国家的酸奶市场需求明显下降,酸奶的价格只能跟着往下降。

这让那些本来靠着高价维持盈利的厂商存活越发艰难。

据悉市面上那些动辄两位数的酸奶生产成本也就在五六块左右。

而营养价值上没比普通的酸奶高多少,定价那么高往往就是赢销策略不同。

市面上假酸奶层出不穷,主要原因是酸奶本身的制作成本不是特别低。

从牧场到工厂每个环节和程序要求都很是严格,尤其是运输上的成本很高。

这也让不少真正做酸奶的厂家无法压缩成本,随着市场的不断内卷和压缩。

不少商家为了活下去只能另谋出路,这期间就有些人看到了商机钻了空子。

用各种添加剂勾兑出成本低的“假酸奶”,起个高大上的名字赚得盆满钵满。

想要杜绝这样的现象,不光消费者们要擦亮眼睛,相关部门也要加大打击力度。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知识网 » 原创 已下架,七大著名酸奶全军覆没,实为科技糖水,以后别再被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