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位老病友李大爷,67岁,身体一向硬朗,却在半年内迅速消瘦了15斤。家人以为是他近来太操劳,催他多休息。谁知两个月后,他被确诊为晚期胰腺癌。
李大爷懊恼地说:"早知道那是癌症信号,我就不会拖到现在啊!"这样的故事并非个例。最新医学研究表明,癌症并非一夜之间冒出来的"不速之客",而是会提前5至8个月向身体发出明确警告。只是大多数人把这些信号当成普通不适,错失了最佳治疗时机。
你可能会问,癌细胞在身体里"潜伏"多久才会被发现?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数据显示,从第一个癌细胞形成到长到临床可发现的大小(约1厘米),通常需要5-10年时间。这意味着我们其实有充足的时间与癌症"掰手腕",前提是我们能够识别出那些看似平常的"异常信号"。
记得去年冬天,我接诊了一位40岁的张女士,她反复感冒近半年,吃了不少药都不见好。当她终于来医院检查时,已经是淋巴瘤中期。
如果把人体比作一座精密的城市,癌细胞就像是蓄谋已久的"破坏者",在发动全面进攻前,总会制造一些"小骚动"。识别这些"小骚动",就成了我们先发制人的关键。
第一个信号是不明原因的持续疲劳。这可不是指加班后的那种累,而是休息后依然无法缓解的疲惫感。
有位患者曾对我说:"感觉像是身体里的电池怎么充都充不满。"研究表明,约70%的癌症患者在确诊前3-6个月就出现了这种症状。癌细胞疯狂分裂需要大量能量,它们会"抢夺"你身体的营养,让你感到无力。
不少人觉得"累"是常事,不值得大惊小怪。可我想说的是,如果你的疲劳像个甩不掉的"跟屁虫",持续超过两周,那就值得重视了。尤其是当这种疲劳与其他症状"组团"出现时,更应警惕。
第二个信号是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我曾遇到一位患者,三个月内莫名其妙瘦了10公斤,却没当回事,还沾沾自喜觉得省了减肥的功夫。
没有节食,没有运动,体重却像坐滑梯一样往下掉,这绝不是什么"瘦身福音",而是身体在拉响警报。正常情况下,六个月内体重无故下降超过10%,就应该引起警惕。
王阿姨就是这样,一向胃口好的她,突然对吃的提不起兴趣,半年内瘦了12斤。家人还以为她是在控制饮食,直到她因腹痛去医院检查,才发现是胃癌早期。幸运的是,由于发现及时,手术后效果很好。
第三个信号是不明原因的发热。癌症相关的发热通常没有明确的感染源头,常在下午或晚上出现,体温在37.5-38.5℃之间,用药后暂时退烧,但会反复发作。这与癌细胞释放的炎症因子有关,特别是血液系统肿瘤如淋巴瘤,发热可能是最早的信号之一。
记得有位65岁的陈先生,整整三个月低烧不断,换了好几家医院,吃了一堆抗生素都不见效。最后一次全面检查,才发现是肺部小细胞癌。他事后感叹:"早知道发烧也可能是癌症信号,我就不会只当成普通感冒了。"
第四个信号是持续性疼痛。癌症引起的疼痛往往有其独特性:位置固定,强度逐渐增加,且与日常活动无关。疼痛就像身体的"防盗报警器",有时候它响起,不是因为"小偷"刚刚闯入,而是因为"小偷"已经在里面翻箱倒柜很久了。
我的一位患者林先生,背痛了半年,起初以为是搬东西扭到了,吃了止痛药也只是暂时缓解。直到疼痛难忍去医院检查,才发现是胰腺癌已经侵犯到了周围神经。如果他能早点重视这个信号,或许结局会不同。
第五个信号是皮肤或粘膜的变化。皮肤是我们身体最大的器官,也是健康状况的"晴雨表"。新出现的痣或黑色素斑点,尤其是边缘不规则、颜色不均匀或体积增大的,都需要警惕。口腔溃疡超过两周不愈合,也可能是口腔癌的早期信号。
张阿姨脸上的一颗痣,从扁平变成了凸起,还时不时出血。家人催她去看医生,她却说:"一颗小痣而已,哪用得着看医生?"结果拖了大半年,最后确诊为恶性黑色素瘤。
所幸发现及时,通过手术完全切除,现在恢复良好。皮肤上的每一个变化,都可能是身体内部在上演的"默剧",我们需要学会"读懂"它们。
第六个信号是消化系统异常。食欲不振、吞咽困难、持续腹泻或便秘、便血等,都可能是消化道肿瘤的早期信号。北京协和医院的一项研究显示,约65%的结直肠癌患者在确诊前3-6个月就出现了便血或排便习惯改变。
赵先生就是个典型例子,他平日里饭量惊人,突然连一小碗饭都吃不下,还经常觉得吞咽困难。家人催他去医院,他却说:"年纪大了,胃口变差很正常。"直到他出现明显腹痛,检查才发现是食道癌。所幸仍处于早期,手术后预后良好。
面对这些信号,我们该如何应对?保持警惕不等于草木皆兵。身体出现一两次异常,可能只是短暂不适。真正需要关注的是持续性、进行性的症状,特别是多种症状同时出现时。
建立科学的体检习惯。不同年龄段、不同风险人群需要关注的检查项目不同。50岁以上人群应考虑结直肠癌筛查;长期吸烟者应关注肺癌筛查;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应提前进行乳腺检查。
改变生活方式。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约40%的癌症可通过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减少加工肉类摄入,增加蔬果比例,戒烟限酒,保持适当体重,这些措施能有效降低患癌风险。
李医生,一位肿瘤科老专家常对病人说:"癌症诊断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确实如此,早期发现意味着更多治疗选择和更好预后。癌症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敌人在暗处潜伏,而我们的身体却早已发出警报。学会解读这些警报,就等于掌握了战场先机。
每当我看到那些因忽视早期信号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的患者,心中总是五味杂陈。如果能再早一点发现,如果能多一点警惕,结局或许会完全不同。希望通过分享这些信号,能让更多人远离癌症的威胁,或至少在癌症尚未"兵临城下"时,就能识破它的伪装。
生命只有一次,而识别癌症早期信号的机会,同样也只有一次。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中国恶性肿瘤早期信号识别与干预专家共识》.中华肿瘤杂志,2023,45(3):225-240.
2. 张志媛,李子明.《癌症早期预警信号的临床研究进展》.中国肿瘤临床,2022,49(8):421-426.
3. 王健,陈万青.《中国癌症流行病学特点及防控策略》.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4,58(1):14-21.
4. 李甫,周志伟.《肿瘤微环境与早期诊断标志物研究新进展》.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23,15(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