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知识网 中意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用知识 »

吃饭决定寿命?研究发现:活过90岁的老人,吃饭大多爱吃这几样

【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吃饭到底能不能决定寿命?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藏着不少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陷阱。

不少人一听就说:“那当然了,吃得好身体才好嘛。”

这句话表面听起来没毛病,实则问题就出在“好”字上。什么叫好?是山珍海味?是低脂无糖?

是清淡寡味?还是原生态有机?很多人其实根本没弄明白自己嘴里吃下去的东西跟活多久有什么关系,只是盲目跟风、听信广告,结果吃得越健康,病得越早。

先别急着反驳。研究真的发现了一些活过90岁的老人,吃饭习惯确实有共通之处,但他们吃的东西并不是主流健康观念里推崇的那一套。

比如《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发表的一项长达35年的跟踪调查研究,涵盖了瑞典意大利日本等多个国家共计3.8万名长寿老人的饮食数据,

结论却颠覆常识:这些长寿老人,普遍都没刻意忌口,甚至不少人偏爱高脂食物、发酵食品,摄入盐分也不低。

举个简单的数据。在意大利南部的撒丁岛,这里是著名的“蓝色长寿区”之一。

岛上男性活到90岁的比例是全球平均水平的4倍,女性更夸张。岛民日常饮食中,动物脂肪、腌肉、硬奶酪、红酒全是常客。

然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显著低于全国水平。这到底怎么解释?

很多人说是“地中海饮食”,可撒丁岛的饮食远比标准地中海饮食要重口味得多。

当地人吃饭很讲究“满足感”,吃得慢、吃得香,不怕油腻。

换句话说,他们并不恐惧所谓的“坏”食物,而是避免机械性地吃饭。

这种对食物的坦然,反而形成了一种心理上的松弛。这种松弛,才是关键。

再说个跟饮食毫不搭边却至关重要的现象。

几乎所有高寿老人,都有一个共同点:不孤独。

不管他们吃什么,都有一群人陪着吃,有人唠嗑、有人笑,有人端着菜碗走来走去。

这种饭桌上的热闹,恰恰是现代“健康饮食”倡导者忽视的一环。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研究曾指出,孤独感比一天抽15根烟还要更危险,直接影响免疫系统、加速细胞老化。

而饭桌上的热闹,正是抵抗孤独感最原始、最有效的手段。

所以,那些活到90岁甚至100岁的老人,并不是吃得“健康”,而是吃得“有人味儿”。

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很容易被误解的饮食习惯——吃剩饭。

在日本冲绳岛,一些高龄老人常年吃饭都不讲究新鲜,甚至习惯把头天的饭菜留下第二天接着吃。

不少“健康达人”一听这个就摇头,说隔夜菜亚硝酸盐超标、致癌。

可是问题来了,如果真的那么危险,为什么冲绳的老年癌症发病率反而低?

这个问题直到2018年,东京大学的一项回顾性研究才有了解释。

他们发现,冲绳老人对剩饭菜的“处理方式”很讲究——加热时间长、翻炒充分,而且多数剩饭是植物类食物(如豆腐、蔬菜汤),而不是高蛋白肉类。

再加上他们整体膳食中富含多酚类和抗氧化物,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抵消了微量亚硝酸盐的潜在危害。

也就是说,吃什么重要,但吃的方式、环境、心态,同样决定着健康的长期走向。

至于“少盐少油、戒糖多菜”这类流行观点,真的靠谱吗?从数据来看也并不稳定。

英国剑桥大学的一项覆盖28万人的大规模健康数据库分析显示:极度控制饮食(特别是长时间吃“清淡无味”餐)的中老年群体中,患抑郁症的概率比普通饮食人群高出46%。

而慢性抑郁,是公认的免疫抑制因子,会削弱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进而影响寿命。

也就是说,长期吃得“不开心”,反而有可能削弱体质,让人更容易生病。

更荒谬的是,不少人为了健康而过度依赖“功能食品”:高钙奶、低脂酱油、代糖饼干。结果呢?

加拿大公共卫生署2020年的追踪报告显示,长期摄入人工代糖的老年人,其肠道菌群多样性下降率达到了39%,

而菌群多样性下降是阿尔茨海默病糖尿病结肠癌等疾病的重要风险因子。

那些以为靠“科技食品”就能活得长久的人,反而走得更快。

还有人提出要“断食”“轻断食”延寿。

这个观点流行得也够久了,但一项2021年发表在《Cell Metabolism》上的双盲随机实验却指出,年过65岁的人群中,间歇性断食者的认知能力在六个月内显著下降,而肌肉流失风险上升。

这说明,断食可能适合年轻人短期控制体重,却不适合老年人维持身体机能。

特别是老年人的蛋白质吸收本来就差,再搞个“断食窗口”,反而加速衰老。

那到底该怎么吃?看起来很复杂,但真正长寿的人从来不靠理论吃饭。他们吃的食物,大多数平常得很:土豆、豆子、粗粮、鱼、咸菜蒸鸡蛋

他们吃饭不计卡路里,不看营养标签,不刷健身博主的食谱。

他们只相信身体的反馈:饿了就吃,吃完不撑,胃里舒服,心里也舒服。

没有仪式感,也没什么清晨“排毒水”、睡前“养颜茶”,一切都是朴素自然的节奏。

在看似混乱的背后,其实藏着一个最朴实的道理:身体的智慧,不需要被驯化。

人类几百万年的进化,从来不是靠一日三餐“均衡饮食”活下来的,而是靠适应、靠情绪、靠环境共同塑造的健康机制。

那些活得久的老人,他们从不靠营养师指导自己怎么吃,而是用生活本身的逻辑活出健康。

也就是说,在饮食之事上,决定寿命长短的并非“食之得宜”,而是“食之顺遂”。

顺应个人体质,顺着心情,顺着季节吃。该热的时候吃点辣的,该冷的时候来碗炖菜

不要被“食物标签”绑架,不要靠软件推荐食谱,不要吃得太理性。

理性饮食很容易变成冷漠饮食,而冷漠,是一种对身体的压抑。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孙亮,黎健.中国人类健康长寿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国基础科学,2021,23(05):1-9.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知识网 » 吃饭决定寿命?研究发现:活过90岁的老人,吃饭大多爱吃这几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