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知识网 中意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用知识 »

八面威风的成语典故

八面威风的成语典故

八面威风的成语典故:来源于元.郑德辉《三战吕布》,托赖着真天子百灵威助,大将军八面威风。

八面威风介绍如下:

八面威风是一个成语,出自元·无名氏《马陵道》第一折、元·郑德辉《三战吕布》第三折、元·尚仲贤单鞭夺槊第四折,八面威风的意思是指各个方面都很威风;形容声势逼人,气派十足的样子;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八面威风典故介绍如下:

元朝末年的顺帝时期,上下官员极端腐败,统治手段残暴无比,根本不把百姓放在眼里,尤其是汉人,简直牛马不如,任由他们宰割。百姓求生无路,纷纷扯起造反的大旗。疾风骤雨般的起义风暴,使元朝的反动统治很快土崩瓦解了。

在起义军中势力较强的朱元璋,于公元1356年攻克集庆(现在的南京),自号吴国公。当时其他两路义军首领张士诚和陈友谅将他视为竞争对手和最大威胁,无时不想除之而后快。朱元璋岂能任他们摆布!通过连番征战,他兼并了各方势力。

后来,鄱阳湖一战,陈友谅的数十万大军被朱元璋烧得所剩无几。混战中,陈友谅中箭身亡。看到大势已去,陈友谅的儿子率领残兵败将乖乖地归顺朱元璋。

八面威风寓意介绍如下:

八面威风所指代的是人的威慑力。如果一个人的风度、气派足可以凌驾四方,震慑八面,自成一方气候,足见此人是万方仪态。佛家以行、住、坐、卧柬管信徒,号称四威仪。威仪修得,才会妙心吉祥,道风初成。

中国古代典籍《中庸》里更是倡导:利益三百,威仪三千。只有注重威仪,才能有威可畏,有仪可像。不过,威是自己树立起来的,也是别人拥戴出来的。自己“立威”,还要“扬威”,更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知识网 » 八面威风的成语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