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偶尔的吞咽不适或许只是食物“调皮”地刺激了喉咙,但当吞咽痛长期纠缠、挥之不去时,这很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食管癌。作为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食管癌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了解它与吞咽痛的紧密联系,对早发现、早治疗至关重要。
长期吞咽痛是食管癌的典型症状之一。初期,患者可能仅在吞咽粗硬食物时,感觉到食管内有轻微的异物感或哽噎感,这种感觉往往时有时无,容易被忽视。随着病情发展,吞咽痛会逐渐加重,从吞咽固体食物困难,发展到吞咽半流质、流质食物也会出现疼痛,甚至连喝水都变得艰难。疼痛的性质多样,可能是烧灼样、针刺样或牵拉摩擦样疼痛,且在吞咽后会持续一段时间。除了吞咽痛,食管癌患者还可能出现胸骨后闷胀不适、食物通过缓慢并有滞留感、声音嘶哑、体重减轻等症状。
一旦出现长期吞咽痛等可疑症状,及时就医进行准确诊断是关键。胃镜检查是诊断食管癌的“金标准”,通过胃镜,医生可以直接观察食管内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变的性质。食管钡餐造影也是常用的检查方法,患者吞下造影剂后,通过X线检查,能够发现食管黏膜的异常改变、管腔狭窄等情况。此外,胸部CT、超声内镜等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肿瘤是否侵犯周围组织和淋巴结转移情况,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对于食管癌的治疗,目前采用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早期食管癌,通过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或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可在内镜下完整切除病变组织,创伤小、恢复快,患者五年生存率较高。中晚期食管癌则以手术治疗为主,配合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手术切除肿瘤及部分食管,再进行消化道重建;放疗利用高能射线杀死癌细胞;化疗通过药物抑制癌细胞生长和扩散;靶向治疗针对癌细胞特有的靶点,精准打击肿瘤细胞;免疫治疗激活人体自身免疫系统,增强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杀伤能力。多种治疗手段协同作用,旨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预防食管癌,从日常生活点滴做起。调整饮食习惯是重中之重,避免食用过烫、过硬、辛辣刺激性食物,少吃腌制、烟熏、霉变食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证营养均衡。同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减少致癌物的摄入。对于患有胃食管反流病等食管慢性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定期复查,防止病情恶变。此外,4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有食管癌家族史、长期不良饮食习惯的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食管癌筛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