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知识网 中意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用知识 »

原创 清朝镖师三种暗器:飞镖、飞蝗石、紧背花装弩,都跟电视剧不一样

近期,一段经典香港武侠电影的片段再次在短视频平台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在视频中,一对年轻夫妻对坐于桌前,互相从各自的衣袍中掏出种类繁多的暗器,进行一番激烈的较量。这一幕出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电影《中华丈夫》,影片中的男主角何滔因父亲的压力与儿时定下的娃娃亲结为夫妻。女方弓子刚从日本留学归来。二人虽然顺利成婚,但由于文化背景差异,尤其是在两人都引以为傲的武术方面,产生了不少冲突。于是,便有了这场暗器比拼的戏码。

但今天,我们的讨论重点并非影片剧情,而是影片中频繁出现的“暗器”。何滔所使用的暗器种类繁多,从常见的飞刀和飞镖到更为隐蔽巧妙的袖箭和背箭,甚至连较为冷门的血滴子也不乏其列。这些暗器作为冷兵器的一类特殊武器,在古代社会的实际使用并不广泛。由于历代治国政策的不同,铁器的使用往往受到限制,这也导致了暗器在民间的普及度较低。

在军事方面,暗器的使用也极为有限。由于士兵身穿盔甲,暗器难以有效杀伤,且暗器的练习难度较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因此在军队中几乎看不到其身影。所谓的暗器,指的就是那些可以从隐蔽位置快速发射,用于偷袭或突袭的武器。这类武器通常具备体积小、隐蔽性强、且具有一定杀伤力的特点。受其独特性质的限制,暗器多用于刺杀或单挑等特殊场合,因此它们更多地出现在市井民间,而不是军队中。

不过,“市井民间”并非指的是普通的街头巷尾。如果让市民随便甩飞刀,整个社会恐怕会乱成一锅粥。事实上,民间真正使用暗器的人群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身怀绝技的武林人士,另一类则是具有明确职业定义的社会从业者——即镖局和镖师。

镖局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一项特殊行业,其发展历史悠久,堪称现代物流业的前辈。然而,与现代运输行业不同的是,古代镖局的业务大多是重要且具有一定风险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民间的商人和富户。镖局最早起源于隋唐时期的驿站,驿站的主要任务是为朝廷运送信件和物品,功能单一,且几乎没有扩展。然而,随着清朝与海外贸易的繁荣,民间百姓的经济状况得到改善,镖局这一行业应运而生。

镖局收取费用,依靠自己的力量保证押镖过程的安全,且镖局的成功立足依赖于三大因素。首先是朝廷官府的支持,具有强大的政府背景;其次是与绿林好汉的联系,这些人与镖局有着深厚的关系;第三,也是最为基础的,就是镖局成员自身的武功,确保能够有效保护押镖人员的安全。相比前两者,武功要求是最为直接且低门槛的职业技能。

由于武功并非一日之功,且拳脚功夫在冷兵器面前并不占优势,因此在镖局行业中,暗器成为了重要的工具。飞镖、飞蝗石和背弩是清朝时期镖局最常见的暗器种类。举个例子,清朝著名镖师“大刀张黑五”即便精通刀剑技艺,仍会随身携带一枚沉重且锋利的飞镖。这种飞镖不同于西方运动中常见的飞镖,实际上它是一个通用的名称,涵盖了诸如流星镖、穗子镖、十字镖等多种类型。

飞蝗石则更具特色,许多人或许会以为它仅仅是坚硬的石块,但其实它是一种具有独特纹理的石头,投掷后在空中飞行时,其纹理呈现出如同蝗虫翅膀扇动般的流动效果。此外,飞蝗石的发射方式也有两种:一种是阴法,即将石头隐藏在手掌中,通过腹部发力突然击出,具有极强的出其不意的攻击性;另一种是阳法,类似于《水浒传》中张清的投石技法,通过从身体两侧用力投掷。

背弩则是源自宋代的另一种暗器,电影《中华丈夫》中有相似的描绘,但实际的背弩通常只发射一支弩箭,而不是电影中的三支。背弩非常小巧,最长的只有20厘米左右,箭头和发射装置加起来不到10厘米长。它的设计便于佩戴在背部,弩箭始终处于上弦状态。当使用者弯腰时,装置会通过绳索机关迅速释放弩箭,从颈部后方水平射出,隐蔽性和杀伤力都非常强。由于背弩的高效杀伤力,它甚至成为了一些军队使用的暗器,适用于实际战斗。

尽管在清朝时期,镖局中大量使用暗器,但并不意味着镖师们遇到劫匪时会立刻拿出暗器攻击。镖师们往往采取的是一种较为温和的态度,如果能通过支付赎金化解危机,他们通常不会轻易动用武力。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镖师们胆小怕事。在真正无法解决的情况下,镖师们一定会坚守“人在镖在”的原则,保护运输的货物和人员安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知识网 » 原创 清朝镖师三种暗器:飞镖、飞蝗石、紧背花装弩,都跟电视剧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