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免疫治疗成为癌症治疗的重要突破口,但并不是所有患者都能从中受益。尤其是在胃癌等实体瘤中,免疫治疗的效果常常不尽如人意。这背后,有一种“捣乱分子”——免疫抑制性中性粒细胞(也被称为PMN-MDSC),正在悄悄干扰免疫系统的抗癌能力。
最近,美国研究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Cancer Cell》上发表了一项令人振奋的研究。他们开发出一种新型分子TFF2-MSA,可以从源头减少这些“捣乱分子”的产生,从而显著增强免疫治疗的效果,延长胃癌小鼠模型的生存期。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个研究的科学奥秘。
癌细胞是怎么“欺骗”免疫系统的?
想象一下,癌细胞就像城堡里的敌人,它们不仅躲得很深,还会在四周派出“守卫”来阻挡我方军队——这些守卫就是免疫抑制性中性粒细胞。它们虽然是身体原本的免疫细胞,却在肿瘤环境中被“洗脑”,反过来帮助肿瘤逃避清除。
这些细胞大量存在时,会压制T细胞的活性,让免疫治疗(如PD-1抑制剂)无法发挥作用。就像有好武器但被封住了枪口,难以击中目标。
CXCR4:被肿瘤利用的“招兵令”
肿瘤之所以能召集这些“叛变”的免疫细胞,与一种名叫CXCR4的受体密切相关。CXCR4就像一把“遥控器”,受体与其配体CXCL12结合后,会不断召集这些抑制性中性粒细胞赶赴肿瘤战场。
于是科学家们想到一个主意:干脆用药物阻断CXCR4,切断“遥控信号”。但实际操作发现,直接阻断CXCR4并不总是有效,甚至可能打乱身体的正常免疫功能。
怎么办?研究团队换了一个思路:不是彻底“切断”,而是适度“调节”。
温和调控CXCR4的“平衡术”
研究人员采用了一种巧妙的策略:他们找到一种叫TFF2的天然分子,它是CXCR4的“部分激动剂”——既能结合受体,又不会激活得太强,相当于把“音量”调小而不是直接关掉。
为了增强其稳定性和疗效,他们将TFF2和一种血清蛋白融合,做成了新的治疗分子——TFF2-MSA。
这样一来,TFF2-MSA不仅可以降低CXCR4的过度信号,还避免了完全关闭CXCR4可能带来的副作用,是一种更加“温柔”的干预方式。
实验证明:效果翻倍
在胃癌小鼠模型中,单独使用PD-1抑制剂或TFF2-MSA效果都不显著,但当二者联合时,效果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脉——肿瘤明显缩小,远处转移也大幅减少,生存期几乎翻倍。
更惊喜的是,TFF2-MSA还能增强免疫疗法在结肠癌和胰腺癌中的效果,显示出广泛的适应性。
研究发现,TFF2-MSA不仅在肿瘤部位减少了“坏中性粒细胞”,还在骨髓阶段就抑制了这些细胞的产生,可谓“釜底抽薪”。与此同时,CD8+T细胞和NK细胞数量也随之上升,免疫系统的“战斗力”明显增强。
那么,这种机制在真实的人体中是否也存在呢?研究团队进一步检测了胃癌患者的血样。他们发现,CXCR4高表达的免疫抑制性中性粒细胞在患者体内确实增多,而TFF2水平则明显降低。也就是说,TFF2的不足,可能正是导致免疫失衡的一个关键环节。
更重要的是,TFF2在肿瘤组织中的低表达,也与患者生存期较短有关。这为未来的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从“减法”入手增强免疫治疗
这项研究最大的亮点,是它并没有一味地“激活”免疫系统,而是通过“减法”策略,减少肿瘤的免疫干扰因素,从而让已有的免疫疗法更加顺利发挥作用。
比起“一味加油”,有时候“清理障碍”反而更关键。这种“先扫雷、再攻城”的思路,或许正是未来抗癌免疫治疗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Qian J, Ma C, Waterbury Q T, et al. A CXCR4 partial agonist improves immunotherapy by targeting immunosuppressive neutrophils and cancer-driven granulopoiesis[J]. Cancer Cell,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