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女士(化名)突发流涎,后现阵发性心慌心悸,确诊急性脑梗塞,出院后又多次肢体抽搐、意识丧失,被诊断为继发性癫痫。
治疗中,她长期心慌、烦躁,还出现入睡困难、睡眠时间短等睡眠问题。前往某院就诊,考虑“焦虑抑郁状态”,服药后头痛,换药后睡眠仍差,日间小睡且打鼾,心慌烦躁未改善,遂来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就诊,以“器质性焦虑障碍”住院。
住院的日子,刘女士很是纳闷,怎么就得了器质性焦虑障碍呢?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躯体疾病精神科副主任医师肖建英介绍:
一、身体“故障”如何引发心灵“风暴”?
器质性焦虑障碍并非单纯的“想太多”,而是由明确的身体疾病引发的焦虑状态。它的“罪魁祸首”有两个:
1. 脑部疾病:脑梗、脑肿瘤、癫痫、颅内感染等。这些疾病直接损伤大脑的“情绪调节中枢”,导致神经递质失衡,就像电路板短路,让大脑无法正常发送平静信号。
2. 躯体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脏病、贫血等。这些疾病通过影响代谢、激素水平或器官功能,间接干扰大脑运作。
二、器质性焦虑的“双重面具”
器质性焦虑的症状与普通焦虑症相似,但身体信号很明显:
1.情绪症状:紧张不安、提心吊胆、恐惧忧虑,常伴随坐立不安、烦躁易怒。
2.植物神经症状:头晕、胸闷、心慌、呼吸急促、出汗、震颤,这些症状可能被误认为是心脏病发作,导致患者反复就医。
3.器质性疾病的“影子”:患者还会表现出原发病的症状,如糖尿病患者可能同时有多饮、多尿;甲亢患者会有手抖、体重下降。
4.关键区别:普通焦虑症的症状通常由心理压力引发,而器质性焦虑的“导火索”是身体疾病。若焦虑症状突然出现或与身体状况密切相关,需警惕器质性原因。
三、治疗:身心联合作战
器质性焦虑的治疗需双管齐下,既要修复身体的“硬件”,也要安抚心灵的“软件”:
1. 病因治疗:
脑部疾病:通过手术、药物或康复治疗修复脑损伤。
躯体疾病:控制血糖、调节甲状腺激素、改善贫血等。例如,甲亢患者服用抗甲状腺药物后,焦虑症状常随之缓解。
2. 抗焦虑治疗:
药物: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如舍曲林)、苯二氮䓬类药物(如阿普唑仑),可调节神经递质,缓解焦虑。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CBT)能帮助患者识别并改变负面思维模式,减少过度担忧。
3. 对症治疗: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神经、改善睡眠等。
四、给身心穿上“防护衣”
1. 定期体检:早期发现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及时干预。
2. 管理慢性病: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避免疾病恶化引发焦虑。
3. 健康生活方式:规律运动、均衡饮食、充足睡眠,增强身体抵抗力。
4. 情绪调节:培养兴趣爱好、与亲友交流,避免长期压抑情绪。
器质性焦虑障碍提醒我们:身体与心灵从未孤立存在。当器官生病时,情绪可能以焦虑的形式发出“求救信号”;而长期的焦虑也会反过来影响身体健康。
理解这一关联,我们才能更全面地呵护自己——既关注体检报告上的数字,也倾听内心的声音,让身体与心灵真正“和解”。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 躯体疾病精神科男病房 尹小玲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Z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