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知识网 中意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用知识 »

肛肠科主任:肠息肉不会无故癌变!上厕所有3异常,赶紧做个肠镜

【 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大部分人对肠息肉的理解停留在表面,以为长了就是癌前病变,以为晚做检查就一定变成大肠癌。

这种逻辑很常见,也正好是让人恐慌、误判、甚至拖延治疗的核心原因。

息肉不是癌,也不会无缘无故地癌变。它的出现是肠黏膜组织长期刺激下的反应过程,不是突发性事件

真正需要警惕的不是“有息肉”,而是哪些类型的息肉、处在哪种背景之下、加上什么样的症状,才具备进展为恶性的条件。

先看数据。绝大多数息肉在最初几年都处于稳定状态,尤其是体积小于5mm的微小腺瘤,其癌变率非常低。

直径小于1cm的结肠腺瘤,在5年内癌变率不足1%,而高危腺瘤(≥10mm、绒毛样结构、重度异型增生)才是重点对象。

这意味着,不是所有息肉都危险,大多数可以通过定期监控和及时切除来避免恶性进展。

但问题是,很多人连自己有没有息肉都不知道,只在某次无意体检、或体重下降、出血后才查出来。

而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处于高风险状态,临床上不会靠感觉,更不会靠一次排便异常。

真正能早期发现信号的,是排便规律是否长期发生某些特定变化,特别是以下三种异常,提示潜在的黏膜刺激和结构性病变可能已经形成。

第一种是排便习惯突然改变,尤其是便次增多或变稀,但没有明显饮食改变。

这类人群原本排便正常,一天一次、成型、有力,但在几个月内出现不成型便、黏液便、次数增加,甚至有便意感却排不干净,

这种改变不属于功能性肠易激综合征,而更像是黏膜下层有了结构性改变。

肠腔变窄、肠壁应激反应增强、小范围慢性炎症等,都可能出现在腺瘤型息肉生长阶段。

特别是乙状结肠和直肠段息肉,位置靠近排便神经反射中枢,容易带来“感觉异常”,比实际结构变化出现更早。

第二种是便血,尤其是暗红色、与大便混合,且伴有黏液。这和痔疮的出血不同,痔出血多为鲜红、滴血或喷血,和排便时间关联强。

而息肉出血常表现为排便表面黏液样血迹或“果酱便”,而且常常不疼痛、不明显,但可反复出现。

血液与黏液共存,往往提示黏膜受到持续性摩擦或慢性糜烂,是癌变早期的常见信号。

第三种是排便变细,伴随腹部隐痛或腹胀。这类人群排便形状逐渐由粗变细,有时如铅笔状,排出费力,有便意感但排量少。

这种情况常因息肉增大或多发性息肉引起腔道变形或狭窄,也可能是环形病变的前兆。

排便变细持续超过4周且伴有腹部不适者,其中约31%查出腺瘤性息肉或局灶性上皮异常。

肠腔变形本身就是对正常蠕动的干扰,特别是左侧结肠,位置靠近终末段,对形状变化更敏感。

有人会觉得这些异常看起来很常见,几乎所有人都经历过短暂腹泻、便血、排便困难。但真正需要引起警惕的是持续性、无明显诱因的变化。

如果这些症状反复出现,持续超过两周,就不是普通的“吃错东西”那么简单,更不能简单归因于压力、天气或饮食作息。

尤其是中年以后,肠黏膜修复能力下降,代谢压力增加,长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菌群失衡都会加快息肉的形成速度。

其实肠息肉的出现早有信号,只是太多人忽略这些信号,或者错误归因有些人看到血就以为是痔,看到腹泻就以为是吃凉了,肚子胀就以为是没排干净。

这种习惯性解释让很多早期症状被拖延,等到真正查出来,要么息肉已达到高危标准,要么肠壁已经出现黏膜下浸润。

肠镜检查看起来侵入性强,但在癌前筛查中是目前最有效手段,没有替代项。

一次肠镜能看到全结肠,评估肠壁、黏膜、息肉类型和数量,是唯一能做到诊断和治疗同步完成的检查工具。

更不能忽视的是,息肉的类型决定处理方式。炎性息肉多数无需特殊处理,观察即可;增生性息肉风险极低,但腺瘤性息肉则需立即切除。

绒毛状腺瘤管状腺瘤、混合型腺瘤是高危类型,其中绒毛状腺瘤癌变概率可达30%以上。

部分患者同时合并异型增生,癌变时间更短,尤其在遗传背景存在时(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进展速度更快。

所以不能以为“息肉小就不用管”,更不能以为“没有症状就不危险”。息肉从出现到癌变平均需要5~10年,这段时间里是否及时发现和处理,决定预后差异。

某些误区也要说清。有些人担心肠镜会伤害肠道、破坏菌群、引发腹泻,其实这些担忧过度。

现代肠镜设备操作已极为成熟,正规操作下肠道损伤几率极低,菌群短期波动会自动恢复。

真正能保护肠道的不是回避检查,而是及时识别异常、定期评估风险、明确病变类型。

尤其是45岁以后,哪怕没有症状,也建议做一次肠镜作为基线检查,这是多数肠癌筛查指南的最低年龄要求。

高风险人群如有家族史、长期腹泻、吸烟饮酒者应更早介入。

还有一点经常被忽视。不少息肉即使切除后仍会复发,特别是在代谢状态、生活方式未改变的情况下。

息肉复发率与肠道炎症状态、菌群失衡、粘膜再生能力、纤维摄入量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富含纤维的饮食、充足水分摄入、规律作息、控制体重,都与息肉复发率下降有关。

营养干预并不是可选项,而是术后管理的重要部分。不是做完肠镜就一劳永逸,而是开始另一段风险控制。

在这背后还藏着一个更大的问题,那就是人们对“无症状状态”的盲目信任。

很多疾病并不是从剧烈的症状开始,特别是肠道类癌前病变,70%以上在早期没有明显表现。

如果只靠主观感受判断身体好坏,那绝大多数问题都不会早发现。这种依赖感受的健康观念,本身就是风险因素。

那有人会问,既然息肉不是所有都会变成癌,那能不能不管它,只靠饮食调理和生活改善来“逆转”?

答案是否定的。饮食干预只能降低新发息肉的概率,对已经形成的腺瘤类息肉基本没有清除作用。

息肉是结构性病变,不是功能性波动,不能靠吃粗粮、多喝水、少油少盐“调回去”。

哪怕大小没变,组织结构已经出现病理性增生的那部分,癌变的风险就已经存在。

必须通过内镜手段切除,并做病理明确分型,后续才有针对性的随访和营养干预空间。

不要拿“调理身体”这句话当挡箭牌,该动刀的地方,别犹豫。器官不会听心理安慰,只听切片报告。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玫瑰][玫瑰][玫瑰]

参考资料

[1]孔娜,缪应雷,何利平,等.大肠息肉癌变的影响因素[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23,44(04):53-61.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知识网 » 肛肠科主任:肠息肉不会无故癌变!上厕所有3异常,赶紧做个肠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