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高敏感孩子常常会不自觉地冒出一句“好烦啊”或是皱着眉头嘟囔“烦死了”。面对这种情况,许多家长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困惑:“小小年纪能有什么烦恼?”或者立刻焦虑起来:“是不是在学校遇到什么事了?”
但比起急着寻找具体答案,更重要的是先理解孩子这句口头禅背后传递的信号。每一次孩子说出“烦”,实际上都是他们在发出情绪求助的信号,也是我们与孩子建立更深刻联结的宝贵机会。只有真正读懂孩子的需求,才能为他们筑起情绪的“避风港”。
1、孩子口中的“烦”,到底在说什么?
对年幼的孩子,特别是6岁前前额叶(负责控制情绪和复杂思考的区域)还在发育的孩子来说,“烦”这个字像是个万能标签。
他们难以像大人那样精准描述复杂的情绪,比如压力感、挫败感或失落感,所以当玩具怎么也拼不好、同伴没理自己,或者面对陌生环境感到不安时,“烦”就成了他们概括所有这些难以消化情绪的通用词汇,就如同大人说“心里堵得慌”一样。
有时孩子反复念叨“烦死了”,是在表达某种需求没有被看见。可能他们在学业上遇到了难关,比如数学题反复出错;可能是社交上的困扰,比如好朋友今天没和自己玩。
还有些时候,“烦”其实是孩子表达寻求陪伴的密语。当孩子安全感不足时,他们可能会用表达负面情绪的方式来试探,确认父母是否还在关注自己。
2、家长回应时,哪些方式容易踩坑?
我们的一些下意识回应,可能会无意中伤害孩子。比如否定打压型:“这点小事就烦,太娇气了吧!”这样容易让孩子学会压抑情绪,慢慢对我们关上心门。又比如过度焦虑型:“是不是有人欺负你?快告诉妈妈!”这种反应可能会给孩子带来额外暗示甚至心理负担。敷衍应付型同样不可取:“别烦了,赶紧写作业去!” 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和感受不被重视,亲子间的信任感可能会逐渐流失。
3、我们如何更有效地帮助孩子?
当孩子表达烦躁时,首要的是创造一个允许情绪存在的安全空间。不妨在家里设置一个舒适的角落,放些柔软的抱枕、涂鸦本或者玩偶,告诉孩子:“如果觉得烦,可以待在这儿安静一下,妈妈/爸爸随时愿意听你说。”这正是提供了表达出口带来的帮助。
面对孩子的抵触,强硬命令效果往往不好。不妨试试提供选择,把控制感的部分交还给孩子:“你是想先挑战这道难题,还是想从简单的抄写开始?需要我陪着你做十分钟,还是你更想独立搞定?” 这种利用了心理学的“选择效应”,即使是很小的决定权,也能有效降低孩子的抵触感。
孩子对情绪的学习,很大程度上是在观察我们的言行。所以重要的是我们家长朋友需要以身作则。遇到不顺心时,我们可以自然地表达今天我也有点烦躁了,需要自己放松一下。 让孩子看到情绪是正常的,关键在于如何平静下来。这种真实的示范比空洞的说教更有力量。
4、何时需要更加警惕?
孩子的烦躁通常是有原因的、阶段性的。但如果这种烦躁状态持续两周以上,并且伴随着一些值得关注的信号,就需要提高警惕了。比如孩子平日规律的睡眠、饮食突然被打乱;对原本很喜欢的活动完全提不起兴趣;甚至出现攻击他人或伤害自己的行为倾向。出现这些情况时,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