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两款新发布的终端设备让我眼前一亮:一个是号称桌面超算中心的极摩客EVO-X2桌面Mini AI 工作站;一个是abee的"Strix Halo" 液冷工作站系统Ai Station。
我为什么关注他们?因为这意味着和不断热炒的AIPC相比,他们让AI个人计算的终端设备又上升了一个新高度。(abee?我对其工作站也用“液冷”实在是好奇!)
首次让超大模型在个人终端真正可用
这两个产品的共同特点是,都搭载了AMD 锐龙AI Max+ 395 处理器。
这是AMD在今年的CES上推出的全新锐龙AI Max系列处理器,它让AI个人计算终端设备有了“质”的变化。用AMD大中华区市场营销副总裁纪朝晖的话来说,真正的“AI工作站”要能承载未来Agentic AI趋势下的新范式。AMD锐龙AI MAX+ 395采用AMD最新的CPU、GPU、NPU架构带来强大的三合一异构算力;统一内存架构(UMA)带来的96G超大显存为超大模型端侧部署及多模型、多模态模型,智能体混合部署提供可能。
具体来说,锐龙AI Max 300 系列平台采用Zen 5 CPU 和RDNA 3.5 GPU 架构,并运用先进的芯粒(chiplets)封装技术。每个Zen 5 CPU 核心位于独立的CCD 上,两个CCD 最高提供16 颗Zen 5 超大核心32 线程,集成显卡(iGPU)最高拥有40 个RDNA 3.5 计算单元。该平台采用LPDDR5x 内存标准,内存带宽高达256GB/s,集成50 TOPS“XDNA 2”NPU。
正是AMD 锐龙AI Max+ 395 处理器的这些先进特性,让70B以上的超大模型在AI个人计算终端部署方面有了实质性的突破。
在AMD中国AI应用创新联盟(夏季)论坛上,模优优科技COO黄勇对外宣布,他们已成功实现端侧部署70B DeepSeek-V3及Qwen3-235B等超大模型。
我个人认为,Mini AI工作站在市场上热卖,其实是代表了消费者对AI个人计算终端的茂盛需求,也代表除了AIPC之外,AI个人计算终端多样化、泛在化时代的来临。
AI个人计算的两个火车头
大模型、AI技术的突飞猛进正在对个人计算产生极大的影响。不过,我个人认为,在当前和未来三年之内,AI个人计算设备的发展将由AIPC和AI工作站两个火车头带动。它们代表了两种不同的AI算力实现路径。
AIPC (以笔记本为主)将AI能力(NPU)集成到便携设备中,强调移动性和个人化的本地AI体验。AIPC能保证用户的数据隐私与安全,离线可用,满足个性化与定制化需求,可以广泛适用于日常办公、轻度创作、娱乐等场景,但其最大的缺点是超大模型本地部署性能受限。
Mini AI工作站可以看成是AIPC的桌面延伸,牺牲部分移动性,换取更强的性能释放、扩展性和持续工作能力,是开发和重度应用的本地AI利器。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AIPC的不足,例如,它搭载更强大的NPU/GPU,能灵活升级内存、存储、显卡等,能够本地部署超大参数的大模型,适合3D渲染、视频后期制作、科学计算等场景。
当前,市场上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AI个人计算,即由阿里云等公司在力推的AI云电脑。它算力完全在云端,终端设备要求极低,主打设备无关和按需付费。其核心优势在于任何设备皆可接入,节省硬件购置成本,按使用量付费,算力可根据需求随时调整,能部署各种参数的大模型。
AIPC、Mini AI工作站、AI云电脑是当前融合个人办公、娱乐生活于一体的三种AI个人计算终端的主要形态。从总体来看,我认为AIPC、Mini AI工作站会是拉动市场的火车头。AI云电脑受到当前网络环境的影响,其普及还需较长时间。
AI个人计算的“开枝散业“
除了这三种“电脑”形态,中国软件网还发现,基于AI的个人计算终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开枝散叶”。他们的发展状况也非常值得关注。
首当其冲也是和AIPC最有竞争力的便是AI 手机。这是目前最普及、最高频的AI终端,没有之一。芯片厂商(苹果、高通、联发科)早已将NPU作为手机SoC的标配。荣耀、华为、小米等各大手机都在全面推出AI手机。并且,他们在AI摄影、智能助手等方面的体验甚至已超越AIPC。
其次是智能汽车。汽车正从“交通工具”快速进化为“第三生活空间”,而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是其两大AI核心应用场景。现在主流的智能汽车都开始集成了强大AI芯片(如高通骁龙座舱平台、英伟达Drive),具备多模态交互和环境感知能力。
第三是智能穿戴设备。这以智能手表、智能眼镜、AI Pin等为代表,他们是离人体最近的AI终端。他们的核心特征是贴身、长时续航、传感器数据驱动。其中,智能眼镜被视为有潜力替代手机的下一代终端,主打第一视角,能实现实时翻译、视觉搜索、AI助理等“解放双手”的体验。
第四是智能家居& IoT设备。家中的各种设备都在被AI“唤醒”,从被动执行指令到主动感知和协同工作。其核心特征是场景化、网络化、多设备联动。这其中设备种类繁多,主要包括智能音箱/带屏音箱、AI摄像头/门锁、家庭服务机器人、AI电视/投影仪等。
第五是各种AI原生专用终端。它们是为解决特定场景问题而生的全新硬件。其核心特征是软硬件一体化设计,为特定AI功能深度优化。例如,AI会议终端、AI学习机/翻译机、AI设计工具等。
但最终的AI个人计算设备,还有一个类型不能忽视,就是机器人(具身智能设备)。它有可能是AI终端的终极形态之一,是AI能力的集大成者。机器人不仅仅是AI能力“载体”,更是AI能力与物理世界“交互”的桥梁。
可以说,AIPC、AI手机是手持的AI大脑,通过屏幕和摄像头与世界交互;智能汽车是移动的AI大脑,通过传感器和执行器在物理世界中移动;智能家居是固定位置的AI大脑,控制家庭设备。而机器人则是一个可移动、可感知、可操作的AI大脑,它能像人一样在物理世界中移动、感知环境、并执行复杂的任务。
AI应用生态决定未来
从以上这些丰富的设备可以看出,AI个人计算正在呈现“泛在化“的明显趋势。未来哪种终端将成为AI时代最主流的个人计算设备?现在我也无法判断。
但有一点我相信,最终能让它脱颖而出的,一定是它的AI应用生态最为丰富,最被用户认可。AI应用是所有AI个人计算终端的核心驱动力,甚至是它们的灵魂。AI应用是赢得未来比赛的关键。没有AI应用的创新和繁荣,再强大的硬件也只是一个空有其表的空壳。
任何一个成功的计算平台,背后必然有一个庞大的、充满活力的应用生态。AI终端也是如此。只有吸引了足够多的开发者,创作出足够丰富的AI应用,才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不断吸引更多用户和投资,最终让整个生态系统繁荣起来。
未来的AI个人计算终端,其竞争核心将不仅仅是硬件算力的比拼,更是AI应用创新与生态的竞争。谁能提供最丰富、最具创新性的AI应用,谁就最有可能赢得未来的市场。